許多國際知名的大品牌珠寶,述說自身歷史,往往提到曾為「歐洲某皇家御用」或「某任印度大公」指定訂製,不過這些獨一無二的尊貴作品由皇家收藏後,除少數由家族後人默默收藏,往往因為歷史變動而流離失所、消失無蹤。即將於6月19日於紐約洛克斐勒中心登場的佳士得「奇珍異寶:大君與莫臥兒」(Maharajas & Mughal Magnificence)(Mughal又譯蒙兀兒,意為蒙古),呈現一系列印度蒙兀兒王朝的珠寶、飾物、重要寶石等,共近400件拍品橫跨5個世紀的歷史,彰顯罕見的印度珠寶藝術,可見諸多精彩的西方品牌與印度文化美學擦撞出火的花。全數拍品將於6月14到18日於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展出。
重要的拍品包括許多由著名大品牌為皇家打造的珠寶,深具歷史與美學意義。例如由帕提亞拉(Patalia)邦大君委託,並於1931年由卡地亞製造的一條紅寶石短項鍊,鑲嵌紅寶石、鑽石、珍珠等寶石,設計上融匯當時西方珠寶工藝與印度文化美學。常常攜帶眾多珍藏的鑽石和寶石前往巴黎的卡地亞工坊訂製珠寶的帕提亞拉印度大君是卡地亞在20世紀20至30年代最重要的印度客人之一,對品牌美學後來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除此之外,諸多裝飾於頭巾上的珠寶頭飾、以及一串來自於海德拉巴尼紮姆(Nizam of Hyderabad)珍藏的200克拉戈爾康達老坑(Golconda)鑽石項鍊也深受關注。此外也有許多未鑲嵌的裸石,例如一顆1650年的87.8克拉精雕祖母綠寶石,曾由Muhammad Ali Wallajah 贈與英王喬治三世的一枚17.21克拉名為Arcot II的D色無瑕美鑽,以及名為「天堂之鏡」的52.58克拉D色無瑕祖母綠切割美鑽,都是出產自傳奇戈爾康達老坑的罕見珍寶。
除此之外,還有一批象徵著印度皇室自17世紀極致奢華的珠寶物件,例如曾被沙賈漢(The Shah Jahan)佩戴的玉柄匕首、蒂普蘇丹魔法盒,鑲嵌大量鑽石的海德拉巴尼紮姆佩劍、以及內壁有清乾隆皇御題詩的一尊山羊頭形制的玉杯等,都可見當時印度工藝之精妙。此批珠寶均來自阿勒薩尼珍藏(The Al Thani Collection),自明年起,該收藏中的諸多藝術品將於巴黎的博物館展出。而此次拍賣所得除了將用於新的購藏,亦將用於基金會的展覽、出版、講座、及贊助世界各地博物館文化。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