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生活美學/董橋 舊時月色裡的文化貴族

2018-04-25 21:23 聯合報 記者袁世珮╱即時報導

董橋,是金庸指定的「明報」總編輯、是林青霞的寫作導師,舊時月色裡的文化貴族。

一身文人氣息,董橋難得露俏皮神情。記者陳立凱/攝影

一身文人氣息,董橋難得露俏皮神情。記者陳立凱/攝影

董橋端正地坐好,打開綠皮燙金的新書封面,鄭重其事簽下名,筆力如透書頁。「臨筆不苟」是他面對文字的態度,不管是閱讀、創作或書寫,那是一種上承五四的老派風華、舊時月色。

董橋的退休生活,就是讀書、記筆記、寫寫字,偶爾四處訪友。記者陳立凱/攝影

董橋的退休生活,就是讀書、記筆記、寫寫字,偶爾四處訪友。記者陳立凱/攝影

董橋自認寫的是「文人字」。記者陳立凱/攝影

董橋自認寫的是「文人字」。記者陳立凱/攝影

印尼僑生17歲進入成大外文系,紅磚院落、昏暗廊燈,樹叢中的蟬聲與隔牆的蛙鳴,這樣古舊的讀書歲月,延伸到後來的英倫8年,再到香港「明報」與「蘋果日報」的總編輯與社長,董橋整個人,是「老時代」裡提煉出來的。

董橋說:「我是比較傳統的人,文人還是要有一點琴棋書畫。 」

●書法 自己喜歡就寫

董橋這次來台,是為了在台北松蔭藝術展出的「南北往事─董橋、趙珩兩位文化人物筆下的似水流年」。書法,也是老方法來的,就是聽爸爸的話,練。

5、6歲就被父親規定寫字,董橋先寫何紹基,大了以後搞「叛逆」,「我後來不相信書法要照著傳統,喜歡自己怎麼寫就怎麼寫。」

「我那一代的人寫文章,字要寫得漂亮,是老人家規定的一種基本素養,在家庭的薰陶裡,你聞那個屁味兒就夠了。」至今,76歲的董橋,中文寫作都是手寫,用電腦寫不出文章,還是「一字一句在原稿紙上緬念先人煮字那分孤清的浪漫」,所以他說:「我不是書法家,我永遠把自己當成寫作的人。」

董橋自認寫的是「文人字」。細數先賢,遠的如蘇東坡、近的如一字萬金的胡適,還有林海音、陳之藩、余英時、錢穆等人,「那是展現一種文人的氣韻,不是賣字那種庸俗功利的想法。」

若說當代書法家,董橋認為,沈尹默、臺靜農都是典型的文人學者,又苦練出一手好字,「他們是真正的書法家,近代這兩個人是應該提一下,文人而能寫出這樣的字,很難。」

董橋自曝會「偷師」臺靜農,「我會偷他一點東西。因為字要寫得好,唯一的竅門就是會偷,看到你認為好的,要會偷、偷得到。」

談到這次展覽,董橋說:「展覽的是我的文化品味,不是字的本身,而是我的感覺、文人的氣息,不是說哪個字寫得漂亮、哪個字不好,要整篇看,那個氣在裡面。」

●收藏 花心不選最愛

董橋是收藏家,藏物也風雅,都是書房裡的東西:文玩、硯台,還有西洋珍本。

從小就看父親玩中國的字畫、骨董、古玩,董橋天天接觸,無形中被潛移默化,再來就是英倫8年的薰陶。

大學讀外文系,董橋卻發現,還是要泡進西方的文化裡,才能摸到皮毛以下的東西,所以他在英國重讀以前沒仔細讀過的書,突然都看懂了,「進入英國的生活圈子裡,就進入他們的意識形態裡面,就會覺得書本、尤其是珍本、皮封的書,這些是他們的文化。」

董橋泡在那樣的文化裡,慢慢看懂骨董書的手工與材料,真皮、燙金、裝幀,到處去看、到處去找,收一些初版、原裝的好書。他舉不出「最愛」,「我花心得很,真的喜歡還是會買,大概有2000本,不敢算,實在是勞民傷財。」

董橋的收藏不從經濟效益出發,不求名家,只選自己喜歡的。當然有求之難得或求之不得的書,「太多了。得不到有得不到的好處,變成一生的留願也不錯。」

董橋都在英國的舊書店淘寶,「不敢進拍賣場,很貴的地方。」他也能自豪地說,做總編輯和社長幾十年,從不曾打秋風跟人求字畫,「我不忍心,那是他的作品,你要很尊敬地到市場上去買。」

不過這幾年拍賣市場大好,好東西都流到那去,董橋如果在圖錄裡看到好物,也只好託人去標,這不免又想到美好的往日,「我們那一代,因為大陸文革,好東西都弄到香港去,就能買到很多好東西,現在是獅子大開口了。」

他自己於6、7年前在北京拍賣了一批藏品,張大千、齊白石等等字畫、文玩,「快退休了,換點錢也好,那個時候市場好。」

話雖如此,董橋也語重心長:「收藏不要有什麼抱負、前提,要喜歡,才去收藏,千萬不要想結果,否則會很痛苦。就像娶老婆,想著幾十年後要怎樣、多少孩子多少孫子,你就很痛苦了。」

「喜歡又買得起,你就買,這樣才能養到你心中那種比較高雅、清貴的心態。」董橋說,因為藏書,就是藏「前輩的手澤和自家的癖好」。

也許是注意到西洋書的裝幀美感,董橋自己的著作,裝幀也都不馬虎。對此,他笑:「牛津大學要聽我的啦,不然我就不給他們出書了。要是我的書不能賣的話,我也不敢,還是要講究經濟、要懂得怎麼做到市場接受度。」

由此,當了一輩子報人的董橋也有感而發,在紙媒日薄崦嵫之時,「書本身的裝幀要變成一種美,這個可以賣錢,因為可以變成收藏。報紙、書籍、雜誌,要完全跟以前不同,一路找新的東西。」

如果只是把紙媒當成資訊的載體,董橋認為:「太笨!那是鑽在死胡同裡,應該是把死掉的傳統再搬出來,讓大家有新的感覺。傳統的東西一定要有,必須要一脈相傳,才可以生存,如果只是迎合現在的社會要求,全部用新的東西,走不出什麼好的道路。」

●文人 不掛心知音少

董家書齋名為「舊時月色樓」,董橋說:「這其實也是一種反叛精神,是回顧性的反叛,不安於當下。」

他將文化人分成兩種,一種是回頭看過去、一種是前瞻看未來,「我呢,屬於這一派回頭看的。我覺得老東西很好,看到好的,就會去學一點,老的精神可以放到我現在做的事、寫的文章裡,所以我的文章會有一些古味。」

董橋曾說自己是「最後一代有幸沐得清風,照見明月的文人」,與陳之藩、白先勇、余英時這些人物交往,是他的幸運,以前上蘇雪林的課,「蘇先生每天黑旗袍、黑洋傘、灰布難,走過教室,這種風景很難再遇到;林海音先生打扮得那麼漂亮,林文月也是,永遠那麼優雅。」

那是那個時代了。董橋說:「但我不能鼓吹我這一代的人多麼偉大、多值得追求,年輕人喜歡看什麼就讓他們看吧。」他反問:「我們看朱自清,還有人看嗎?」但「背影」還是好,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魯迅的「在酒樓上」、周作人的散文,都還是好。

董橋不太擔心知音漸少,「不喜歡的,要他喜歡也不可能,他喜歡,讓他不喜歡,也不可能,傳統的東西,下一代還是有人喜歡。不要把現在的年輕人看得太過膚淺,還有人在看董橋,10個人中有一個也好,他能喜歡就好。」

他自己是翻到想看的書就看,而且為了讓中文更好,看英文書多過看中文書,「一個作家應該要懂一國或一國以上的外文,那是你的窗戶,可能還有一些我們沒有想到的、可以借用的東西。」

董橋現在寫完一篇文章,就會在心裡轉換成英文去想,「如果這篇文章用英文寫的話,外國人會不會多看一眼?」

有趣的是,董橋作品多為散文,他笑說:「不敢寫小說,怕會流露太多私人的感情。也沒什麼好寫自傳的,又不是五四人物,欲說還休,比全部露出來好。」他要說的,都在3、40本書中,讀者自己去琢磨。

「臨筆不苟」是他面對文字的態度,不管是閱讀、創作或書寫,那是一種上承五四的老派風華、舊時月色。記者陳立凱/攝影

「臨筆不苟」是他面對文字的態度,不管是閱讀、創作或書寫,那是一種上承五四的老派風華、舊時月色。記者陳立凱/攝影

董橋說,書法,也是老方法來的,就是聽爸爸的話,練。。記者陳立凱/攝影

董橋說,書法,也是老方法來的,就是聽爸爸的話,練。。記者陳立凱/攝影

●退休 三餐變規律了

 

董橋的退休生活,就是讀書、記筆記、寫寫字,偶爾四處訪友。

來台北,董橋感歎:「台灣最好是我們那個時代的台灣,60年代,田地比房子多。」還是一種「老」的感慨,書法展裡一幅字,寫的也是這種情懷,揣想的是他那一代的尹雪艷。

除此,在家時間多了,吃飯規律了,老先生連三餐吃什麼都有規定:早餐依著從小在南洋養成的習慣,要吃西式的煎蛋培根;午餐選中式;要有下午茶,咖啡配些點心;晚餐吃中餐。

曾說「晚年生活愈清愈好」,嗜吃豬腳的董橋無奈說食物自然要清淡一點,但又忍不住叨唸:「回顧文化史,從戒菸那時開始,文學就往下走了。五四運動,每個人都是菸槍;西方有海明威這些人,也都是菸槍。一到戒菸之後,80年代就完蛋了,整個文學力就掉下來了。」

「可是我對外只能說清淡。」抽煙斗的作家承認:「我不抽寫不出來。但如果我說戒菸就沒有文學,會被罵死。」

至於「愈清愈好」套用在生活品味上,董橋則堅定許多:「不計較成敗、得失、功利、讚美、謾罵,這些都要看得開。」

也許,一幅字正足以自況心境:「落筆盡雲煙臨罷蘭亭無一事、往迹隨風雨臥看黃菊送重陽」。而董橋笑認:「要活得清淡,並不容易,我還在學。」

面對文字,董橋審慎恭敬。記者陳立凱/攝影

面對文字,董橋審慎恭敬。記者陳立凱/攝影

► 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去成為時尚咖吧!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會喜歡
最敢愛敢恨星座排行榜TOP5!天蠍座第一名不意外、「這個」星座分手後立刻變成恐怖分子!
最敢愛敢恨星座排行榜TOP5!天蠍座第一名不意外、「這個」星座分手後立刻變成恐怖分子!
勞動節限定!福容飯店蟹宴、牛排吃到飽 第2人只要510
勞動節限定!福容飯店蟹宴、牛排吃到飽 第2人只要510
米其林星廚林菊偉轉戰台灣菜!元紀「一桌一茶席」迎賓
米其林星廚林菊偉轉戰台灣菜!元紀「一桌一茶席」迎賓
手搖飲搭整支雪糕!大苑子 x Häagen-Dazs 這夏超冰
手搖飲搭整支雪糕!大苑子 x Häagen-Dazs 這夏超冰
網友都在看
商品推薦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