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來說,將鐘錶指針的軌跡視同時間流逝的印象幾乎已經是無庸置疑的先驗概念,當然這裡所指的是「物理性」的時間。那麼「精神層面」的時間呢?那麼或許隱藏在每個人潛意識中關於時間的樣貌會遠比每天支配著我們生活的時間要來得有趣的多。由義大利米蘭Triennale Design Museum所策劃的O'clock:time design, design time就是這麼一個探討「時間」與人內心世界對話的設計展,邀集了多位國際頂尖設計師或設計工作室以「時間」為主題來進行創作,透過實體設計的形式來傳達主觀意識對於抽象時間概念的感知,說明白些就是一場探討設計師們與「時間」的內心戲碼,你說是不是相當有趣呢! 這回O'clock設計展特別選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中央美術學院在2008年重整之後遷移到北京望京新區現址,並且將原來在此地的磚瓦廠大窯坑改建為美術館。圖/時間觀念提供 PANERAI不僅是O'clock設計展的重要合作夥伴,同時也是設計師們創作的靈感來源!這件作品就是裝置藝術家Patricia Urquiola以沛納海腕錶為主題所創作的作品,其中今年才剛在SIHH上發佈的Radiomir 1940也出現在這回展出的作品中!圖/時間觀念提供 作為O'Clock設計展的重要夥伴,沛納海首席執行官Angelo Bonat i(右)特別邀請了米其林三星主廚Umber to Bombana於明清兩朝皇族祖廟的紫禁城太廟舉辦盛大晚宴,令賓客們享受了一場歷史文化與感官的極致盛宴。圖/時間觀念提供 位展場入口處的「快速通道」(Fast-track)是O'clock設計展在北京展出時的特別規劃,這條貫穿全展場的捷徑設置類似機場的「快速通關」概念,可以讓參觀者以最迅速的方式瀏覽整個設計展的概觀。圖/時間觀念提供 「人生在世,重要的是享受愉快的時光,而不在於人生的長短。」Damien Hirst的兩幅旋轉畫由許許多多圓形的沛納海腕錶面盤組成,全都不設指標,散佈在旋轉畫中。圖/時間觀念提供 無論是東方或是西方文明,自古以來數字「7」在神學、天文學,甚至是科學中都是個相當神祕的數字。中國藝術家賈善國擷取自己7分鐘的心電圖均分為7段,印刷在自己出生後連續7年生日當天的報紙上,象徵著自己的生命軌跡與社會和歷史的脈動緊密聯繫。圖/時間觀念提供 時間是生活的積累,Laura Bethan Woods透過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咖啡杯,殘留在杯底的漂亮圖案描繪著每一天的美好。圖/時間觀念提供 Eske Rex運用文藝復興時期的技術融入自己發明的「繪畫機器」中(其實就是一部「簡諧運動記錄器」),令鐘擺的節奏運動在紙上緩慢地畫出軌跡,最終留下不斷循環永無止境的迴圈。圖/時間觀念提供 每天都是平凡的小日子,Dong˛iin Byeon用一個老祖母,一個小孩,和一隻狗,來講述每天都發生的小故事。圖/時間觀念提供 設計師Faberica為總是無法準時赴約的人所特別設計的On Time時鐘,外表與一般的時鐘無異,不過在分針的設計上動了些手腳,讓時間乍看之下要比標準時間提早5分鐘,分針末端彎折的部份所指示時間才是標準的時間。圖/時間觀念提供
時間的制約如影隨形,但Toer所設計的這款時鐘可以讓我們短暫地忘卻時間。時鐘裡的時間會隨著指針轉動而逐漸清晰,幾天之後才會完全顯現,如同一個有生命的形體般塑造著自己的造型。如果使用者想要暫時掙脫時間的枷鎖,只需再搖一搖鐘面讓時間被覆蓋,讓整個程序重頭開始。圖/時間觀念提供
由Front工作室所設計的日晷鐘表面看起來就跟一般的壁掛鐘沒什麼兩樣,不過12個小時的白色金屬數字時標被垂直地安裝,從正面看起來所有的時標就成了平行線的組合,只能透過光線將時標投射到面盤的陰影的數字來閱讀時間。圖/時間觀念提供 所謂時間流逝的意義是什麼?逝去的時間究竟有什麼意義?設計師Susanna Hertrich藉由這件像是碎紙機一般將逝去的日子軋碎的牆曆提醒我們,時間一去不復返,請務必把握每一個當下!圖/時間觀念提供 斯德哥爾摩的設計師Albin Karlsson將Domino骨牌排列成無限循環的符號,骨牌在連鎖反應一片一片倒下,接著又重新站起來,如此永無止盡的循環下去,彷彿背後受到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操弄著。圖/時間觀念提供
中國藝術家楊心廣花了很多時間來數砂堆裡頭的砂粒,這是個需要專注力的工程,不過因為計算過程中發生偶然的失焦或是分心,所以兩次計算也分別得到了兩次不同的結果。圖/時間觀念提供 葡萄牙藝術家Fernando Brízio將色彩繽紛的水筆密密地捆成一圈放在圓形的陶瓷碗上,筆尖剛好緊貼著碗邊。
慢慢地,筆尖的顏色以未知的方向不對稱地暈染到碗上,陶瓷碗從邊緣向下逐漸染上越來越多的顏色。陶瓷碗上的色彩每天都有著細微的改變,只要顏色不斷從水筆流向瓷碗,它的變化就不會休止。這場色彩小戲法,使我們發現不可預知的變化,竟比恒定的存在更富趣味。圖/時間觀念提供
由義大利米蘭三年展設計博物館(Triennale Design Museum)所策劃的O'clock:time design, design time設計展於2011年底在米蘭開展之後受到相當熱烈的迴響。而今年在米蘭三年展設計博物館與義大利駐北京使館文化部攜手合作下,移師到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Art Museum of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formerly CAFA Gallery)重新展出,除了以全新的企劃型態來重新呈現先前在米蘭展出的68件設計作品。同時更特別邀請6位中國藝術家參展,增添展覽內容的豐富性。
三年展設計博物館總監Silvana Annicchiarico與知名媒體人Jan van Rossem邀集了多位當代設計師、設計工作室以及藝術家們以「時間」為主題進行創作,透過實體設計的形式來傳達主觀意識對於抽象時間概念的感知。整個設計展的空間是由曾經贏得多個國際獎項的空間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進行整體設計規劃,分為「時間之旅」、「丈量時間」以及「描繪時間」等三個區塊,分別從時間的本質、時間的物理性,以及人們所感知的時間等三個層面來探討「時間」的各種面相。
而在O'clock設計展中所展出的每一件設計作品所表現的都是設計師們內心對於時間的主觀認知,某種程度來說更是反映初創作者的內心世界或意識型態,所以每件作品都饒富趣味,甚至帶有些許衝擊性,因此當我們在近距離地接觸這些設計作品時,也同時正與創作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心靈交流。
另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先前在米蘭展中提供贊助的義大利鐘錶品牌PANERAI沛納海
,在這一次北京展覽也繼續扮演推手的重要角色,運用品牌的強大號召力邀集了亞洲的眾媒體聚首北京CAFA一同欣賞現代設計師們的驚人創意,宣示品牌將觸角從工藝、軍事史、科技進一步延伸至藝術和設計的範疇。
米蘭 O'clock 北京展 用設計看時間

設計師Jaeuk Jung利用Michael Thonet在1859年推出的No. 14經典椅子為素材,利用高科技分子技術將這把經典椅子永久封存在類似琥珀的聚合物裡頭,在封存的過程中,彷彿也同時也將這把椅子的故事,人們在這把椅子共享的時光也都一併封存了。圖/時間觀念提供
17 / 17網友都在看
商品推薦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