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上的「Swiss Made (瑞士製造)」就如同高級服裝上的Made in France一樣,具有品質保證的印象,從50多年前制定開始以來,於1992年翻新定義規範,然而與表廠之間的認知與標準差異,有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淡化瑞士製造的光環。
提到購買腕表多數人都希望是瑞士製造,彷彿就是高級品的代名詞,不過這在定義上卻與消費者心中認知的差距極大,根據1992年瑞士鐘表工業協會所頒布的標準是一只成表(不含表帶),除了機芯製作與表殼組裝、最後檢測需在瑞士當地完成外,另外至少要有超過50%的零件需要在瑞士製造,才有資格掛上「Swiss Made」的字樣,這項定義將在2017年提高到60%。不過在美國、香港兩大鐘表主要消費市場,只需要機芯是產自瑞士本土,就能被稱為「瑞士表」,這些標準跟規範卻與消費者期待值和不少品牌自豪的瑞士製造品質,相差甚遠。
於是,獨立製表的一員亨利慕時(H. Moser & Cie.)選在2017年日內瓦高級鐘表展的前夕,對外發出聲明,未來生產的腕表將不再使用「Swiss Made」字樣,選在此時宣布當然是噱頭,不過卻也讓人反思這項標準的要求。品牌執行長Edouard Meylan就認為自家生產的表,有95%以上的製作過程都在瑞士境內,遠遠超過鐘表協會的標準,卻掛上同樣瑞士製造的字樣,已失去了實質的意義及價值,還表示這個標準為初階品牌用來自抬身價的方式。不過在此之前,另一獨立製表大將MB&F早就沒有在表盤上使用「Swiss Made」,可是每只表都百分百出自瑞士製表工坊。
鐘表產業對於瑞士製造的標準會有歧異,乃因為今日的製表程序分工細膩,鮮少有品牌能夠維持著從機芯、零件製作和組裝等步驟的一條龍生產模式,通常是分包於在世界各地的協作廠商進行代工,最後在於瑞士境內進行組裝跟檢測。這意味了今天一個鐘表品牌不再需要有自己的工廠,也能推出手表、甚至是複雜功能腕表。換句話不限於瑞士當地的品牌,只要經過協會的標準就能高舉瑞士製造的旗幟,這讓1886年起就有的日內瓦印記(Geneva Seal)而言是不可置信的,因為要拿到印記,首先還得在日內瓦州內製造機芯,總廠也必須設於此地,才能拿到認證的門票。
也就因為日內瓦印記的排他性高,而瑞士製造的標準失去價值跟意義,上述的H. Moser & Cie.與MB&F才沒打算繼續跟進,同是獨立製表的Hautlence改在底蓋上鐫刻表殼的背面印有「Horlogerie Suisse(瑞士鐘表)」來驗明正身,而發展歷史不長的BEDAT & C°則自創另一套標準,嚴格要求自家的腕表從設計發想都得在瑞士,如果有自己無法生產的零件,也只能從歐盟國家進口。若是撇除產地迷思,回歸到腕表的製作工藝和走時精準,百達翡麗從2009年放棄日內瓦印記推出「PP印記」,確保手表交付消費者手上之前,經歷最嚴格的要求,才會如此深受表迷所追求。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