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女士最近在追的虛榮流行,是在臉上塗黑點,假裝是痣。」一六五○年有英格蘭的流行報馬仔,發表此一高見。那時,在臉上點幾個假美人痣的新潮流,正席捲全歐。
時人認為痣是幸運符,代表與眾不同。所以,歐洲不論男女老少、三教九流,全都在臉上點一小塊膠水,自己生出一顆痣來──有貼黑色塔夫綢的,有用紅色皮革的。這在英格蘭叫作「斑」(patch,貼片),在法國叫作「點」(mouch,有「蒼蠅」的意思)。月亮、太陽、星星、飛禽、走獸、游魚,算是最簡單的形狀。再花一點,還有剪成幾匹馬拉著一輛馬車的,或是一株樹上於枝頭站了一隻愛情鳥(lovebird)。
少有人看不順眼假痣,但是,英格蘭國會的袞袞諸公就在少之又少之的行列之內,竟然於一六五○年提出法案,呼籲禁絕這一股歪風(該案從未成局)。虔誠的教徒也不落人後,一樣大肆抨擊假痣,拿假痣比作萬惡的淵藪(註1)。
「若是未婚,正有意成親,娶妻當以端莊勝過美貌,」《青年品行》(Youth’s Behaviour,1706)一書的作者諄諄告誡,「切勿染指歡場女子,彼等挾桃腮招搖過市,露香肩招徠生意,安息日照樣敞開櫥窗(與其他行業背道而馳)……黑色貼片誠乃神視之可憎者。」
至於蒙泰斯彭夫人(Madame de Montespan,1641~1707),法王路易十四失寵的情婦,倒是覺得神應該不以為忤。蒙泰斯彭夫人縱使遁入空門,身在修女院卻還是要捍衛她在臉上點假痣的權利,堅持她臉上的「蒼蠅」「不會冒犯上帝」。而法國人把假痣點在臉上的哪一部位,也在在逗人遐想:點在眼角,叫作「殺手」(狐狸精,禍水紅顏是也);點在額頭,威嚴倍增(像現代印度女性前額的「繽蒂」﹝bindi﹞);點在嘴角,淘氣俏皮。
英格蘭的安妮女王(Queen Anne,1665~1714)在位期間,政治動盪不安,敵對的政黨也曾以在臉上不同部位貼貼片,宣示效忠的陣營──「輝格黨」(Whigs)人貼在右臉,「托利黨」(Tories)人貼在左臉。不過,到倫敦一遊的印度人看到英國人流行這樣一招,卻大惑不解。「女子一個個長得好像天使,可說是美麗得連太陽也瞠乎其後;只是,怎麼臉上動不動就冒出黑點,有的時候還迸出很奇怪的形狀!」
有印度人士留下倫敦行腳的心得,「還有,我發現這樣的小黑點很快就會褪掉,但是,就算從臉上的一個地方不見,卻很容易忽然又在臉上的另一個地方跑出來,因為,我就曾在下午看到前額有黑點,但早上我看到的時候,那黑點可是在下巴呢。」
註1:萬惡的淵藪(plague spot):原指「鼠疫斑」、「瘟疫斑」,引伸為墮落的記號。
(「古典時尚趣味考」專題轉載自野人文化《古典時尚趣味考:100項不藏私的逸品小傳》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