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外表不差,工作穩定,也不排斥戀愛,但感情這條路,卻總是缺席。無論是從未交往過,還是對戀愛有強烈渴望卻遲遲無法開展,「母胎單身」的人越來越多,不再是個別現象。心理學家指出,這樣的情感停滯,可能與我們潛意識中的「依附模式」有關——一種從小到大學習建立關係的方式,正在無聲地左右我們的親密關係能力。
從《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
》看心理學「情感依附理論」
▶ 「依附理論」是什麼?
▶ 焦慮型依附:渴望愛情
,卻總是選錯人
▶ 逃避型依附:害怕愛情,視親密為風險
▶ 混亂型依附:一邊渴望愛、一邊懼怕愛
▶ 健康戀愛從「自我覺察」開始
▶ 成為「懂得愛」的人
▶ 「依附理論」常見問與答
「依附理論」是什麼?
由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於1969年提出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人類在嬰幼兒時期與照顧者互動的經驗,會形成一套內在的「情感依附系統」,並延續至成人的親密關係之中。這種依附關係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
▶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安全型依附者」通常在關係中感到自信和安全,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他們對伴侶信任,並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亦能理性面對感情中的挑戰,建立健康、穩定的關係。
▶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焦慮型依附者」常表現出對伴侶的過度依賴與焦慮,擔心自己會被拋棄或忽視。他們對於親密關係的需求異常強烈,容易因伴侶的冷淡或忽視而產生不安,進而引發爭吵與矛盾。
▶ 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逃避型依附者」則傾向於避免過度的情感依賴,對親密關係感到不自在。他們經常表現出冷漠、自主過強,並刻意與伴侶保持距離,以保護自己免受情感傷害。
▶ 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混亂型依附」又稱作「矛盾型依附」,這種依附關係綜合了「焦慮型」與「逃避型」的特點。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渴望親近,卻又經常在對方與自己日益親密時感到排斥,並產生想要「逃離」的想法。這類人總是在「渴望親密」與「抗拒接近」的光譜間大幅擺盪,情感表現非常矛盾,經常若即若離,使得伴侶也因此感到混亂並受到傷害。

圖/儂儂提供 Source:Netflix
2/11
而許多「母胎單身者」往往不是沒有能力愛人,而是深陷在「焦慮型」、「逃避型」與「混亂型」的戀愛陷阱中,甚至毫無察覺。
焦慮型依附:渴望愛情,卻總是選錯人

圖/儂儂提供 Source:Netflix
3/11
焦慮型依附者對愛情有著極強烈的渴望,甚至將戀愛視為人生的救贖,但也因此更容易在錯的人身上傾注過多情感。他們對關係的敏感度極高,一旦對方冷淡、關係出現波動,便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與劇烈的情緒反應。這樣的反覆拉扯,不僅讓對方感到壓力,也讓他們自己受傷更深。

圖/儂儂提供 Source:Netflix
4/11
許多母胎單身者其實並非沒人愛,而是來自成長過程與「原生家庭」的情感缺口,使他們對「被愛」有極高的需求,卻缺乏真正的安全感。他們時常問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好?」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價值不足,而是太過依賴「他人回應」來驗證自身的可愛,如此行為,反而讓愛變得沉重難承。近期熱播的 Netflix 戀愛實境秀《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的「志軟」便是典型的焦慮型依附——對關係投入極快、極深,卻反而讓對方有點「被嚇到」,導致交往不久就走向分手。
逃避型依附:害怕愛情,視親密為風險

圖/儂儂提供 Source:Netflix
5/11
「我不是不想談戀愛,只是現在還不是時候。」乍聽之下理性又冷靜,但這句話,很可能是逃避型依附者用來掩飾情感恐懼的防衛機制。對他們而言,親密關係意味著失控、相互依賴,甚至可能受傷,因此潛意識裡將「靠近」視為危險。他們寧可對遙不可及的人心動,也不願真正踏入一段可能動搖內心安全感的親密關係。

圖/儂儂提供 Source:Netflix
6/11
逃避型的人往往給人獨立、理智、甚至自信的印象,但這份「冷靜」背後,其實藏著高度自我保護。他們習慣挑剔對象、強調界線與自由,熱衷曖昧卻排斥穩定,一旦情感有了深度,就迅速抽身,彷彿只要不開始,就不會受傷。也因此,他們雖擁有戀愛能力,卻始終停留在情感門外,錯過了真正連結與被愛的機會,成為母胎單身行列中最難自我察覺的一群人。《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的「海王廷穆」享受曖昧,卻總在對方動心後冷卻,這種行為模式就和逃避型依附非常類似。
混亂型依附:一邊渴望愛、一邊懼怕愛

圖/儂儂提供 Source:Netflix
7/11
混亂型依附是所有依附類型中最複雜的一種。他們對愛情懷抱強烈渴望,卻又同時對親密關係感到不安與恐懼,就像踩著油門的同時也猛踩煞車。這樣的矛盾心理,往往源於過往經驗中曾經歷過創傷、忽冷忽熱的照顧關係,導致他們無法建立穩定的情感模式。當他們遇見想愛的人,會極度投入,但同時又懷疑對方是否值得信任,內心拉扯不斷,進而反覆測試、反覆自我懷疑,最終關係往往難以持久。

圖/儂儂提供 Source:Netflix
8/11
這類型的人在關係中,可能一時熱情如火,下一秒卻情緒冷淡,讓對方摸不著頭緒。他們不是不想愛,而是內心早已在親密與防衛之間反覆拉鋸。《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的「志受」,就展現了這樣的混亂依附特質——想靠近,卻又時常質疑;渴望真心,卻又害怕受傷。此類型的人最需要的,是一份來自內在的穩定感與安全感。當他們學會安撫自己的情緒,療癒過去的創傷,愛才有機會走得進來,並留下來。
健康戀愛從「自我覺察」開始

圖/儂儂提供 Source:Netflix
9/11
想走出「依附陷阱」,並不代表要立刻進入一段關係,而是從覺察開始——你是否在潛意識裡逃避親密?你是否過度渴望愛情來填補孤單?理解自己的依附模式,是建立健康關係的第一步。一旦察覺這些內在動力,便能有意識地調整自己,讓愛不再是無解的難題,而是可以一步步學習與實踐的關係藝術。
成為「懂得愛」的人

圖/儂儂提供 Source:Netflix
10/11
「母胎單身」並非戀愛的失敗者。真正值得我們探究的,是那份藏在心裡的「距離感」從何而來。當我們願意了解自己的依附風格,便能在與他人靠近時,少一點恐懼、多一分自在。因為成熟的愛情,不是對方完美無缺,而是自己已準備好去愛,也準備好被愛。
「依附理論」常見問與答

圖/儂儂提供 Source:Netflix
11/11
Q1:我怎麼知道自己是哪一種依附類型?可以自己判斷嗎?
A1:雖然最準確的方式是透過專業心理測驗或心理師評估,但你也可以從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反應與行為模式做初步觀察。例如:你是否過度需要對方關注?是否習慣逃避親密關係?或是常在想靠近又想逃離之間拉扯?這些線索都能幫助你辨認依附傾向。網路上也有許多免費的依附風格測驗可作參考,但記得結果僅供自我探索使用,非診斷依據。
Q2:我知道自己是「焦慮型」或「混亂型」,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依附模式?
A2:依附風格不是絕對不可改變的。透過自我覺察、自我對話、提升情緒調節能力,以及與安全型伴侶建立關係,都能慢慢修正原有的情感模式。如果你發現自己容易陷入情緒反應、或無法信任他人,可以試著從練習表達感受與建立界線開始。也建議尋求心理諮商協助,協助你重新建立穩定的人際連結感。
Q3:《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裡哪位參賽者最像「安全型依附」的代表?
A3:雖然節目並非心理研究工具,但從觀察互動中,「珉鴻」與「李陶」可視為相對穩定、能接住他人情緒且表達清楚自身立場的角色。她與他人的情感連結自然、不急不躁,能展現信任與同理,這些正是「安全型依附者」常見的特質。不過,每位角色的行為背後都有複雜的心理背景,值得觀眾持續觀察與討論。
Source:Netflix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2025方臉髮型推薦12款!低層次剪、波波捲、蛋捲頭修飾寬顴骨,打造溫柔小臉線條
2025最受歡迎燙髮造型TOP5!法式蓬鬆燙、韓系溫塑燙,依臉型挑對捲度不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