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說到近日最熱門議題,非《旅行青蛙》(旅かえる)莫屬,在繁忙的都會生活裡,「家長」們替蛙孩子準備行李後,從蛙孩子出門旅途可能會寄回家的明信片,帶領「家長」跳脫擁擠城市、看遍自然景觀及千山萬水,蛙孩子與自然小夥伴們的互動模樣令人驚喜,甚至還有可能帶各種伴手禮回來;但其實,旅行青蛙帶來的意義對不只有紓壓解悶,透過上述細微呈現,這些蛙孩子正悄悄地調整人們對於親子關係的認知中,而還有許多傳遞親子關係拿捏的重點,值得被更深入探索。
例如,在日語系統的狀態下,台灣玩家不見得所有人都很快能流利進入狀況,這其中便能觀察出每個人對於親子關係的價值認知,例如有人滿心期待替蛙孩子裝備行李後,急迫地按著日文「管理完成(かんりよう)」鈕,以為是出發的意思;這即反應在華人社會的觀念下,很多時候,家長對於孩子的信心不足,甚至視孩子為個人產物,孩子的一切時間都要掌管,就像「何時出發」也變成管轄範圍中,沒注意到孩子有自己準備好後啟動人生的能力。
然而,家長最重要的責任不是命令、將孩子強迫形成哪一種樣子,而是學習與孩子磨合步調,陪伴與支持孩子成長出他自己的模樣,如同《旅行青蛙》裡的蛙孩子們,他們用自己的步伐,反過來告訴我們「親子關係」的相處秘訣;現在,就從旅行青蛙教導我們的親子關係課程,來反思我們對於親子關係互動中的理所當然。
愈在意對方 愈要學習適時放手
在這款遊戲當中,旅行青蛙能夠隨時說走就走,做家長的也愛莫能助,只能在蛙孩子出遠門時,偶爾收割幸運草、招待登門拜訪的朋友,其他能做的就是等待,而有不少的玩家每隔五分鐘,就忍不住滑開手機看蛙孩子回家了沒,如果超過個人預設的期限內,就開始哀怨蛙孩子不孝順、離家出走。
其實在這樣的互動設計下,正也磨練了身為「家長」的心態,當家長愈在意孩子時,愈有可能將身心精神全都放在孩子身上,甚至認為自己身為家長就是標準,照著自己的時程與命令就對了。事實上,身為家長當然有責任帶領孩子,不過許多家長卻僅有帶領,但沒有協商空間,沒有放手讓孩子學習自我前進,反而將親子關係處於緊繃的狀態;因此從「蛙孩子出走,家長只能等候」這點來看,《旅行青蛙》教會許多家長要適時放手,也讓家長發現「放手才能讓孩子看見更多風景」的深厚意義。
家 是讓人擁有歸屬感的輕鬆基地
《旅行青蛙》還有一點最令人玩味的設計,就是玩家無法與青蛙互動,當家長們等待蛙孩子從遠方歸來後,只能安靜地看蛙孩子吃飯、讀書寫字、做手工藝術,而這樣和諧溫馨的家庭畫面,其實也反映出現代親子關係容易緊張的關鍵點,即是孩子回家後,有些家長可能基於關心,但又不太會(或不好意思)對孩子表達,因此用嘮叨碎念,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這從旅行青蛙也可見,例如:為什麼我的青蛙都沒帶伴手禮回來,別人的都有?)甚至是以命令控制的口吻擺出家長權威,反而讓關心的好意變成孩子們想遠離家庭的一根稻草。因此,從《旅行青蛙》可以反思,家庭應該是以情相待的避風港,而不是講權力鬥爭的競技場。在《旅行青蛙》當紅之際,如果我們不僅能透過蛙孩子瀏覽異地美景,也能重新思考個人對於親子關係的認知,何嘗也不是件美事呢?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