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美國慶賀可可.香奈兒重返時尚界;是美國讓她再次成名,把她奉為二十世紀的重要人物之一,讓她的臉孔和她傳奇的黑色小禮服與珍珠一樣舉世聞名。是《生活》雜誌-美國最大的雜誌;不但是一份每週新聞記事,更是最暢銷的名人排行榜-帶頭為她所代表的一切而歡欣。
1954年3月1日,雜誌用一幅四頁全版跨頁報導可可.香奈兒,「全球最著名香水背後的名字」。沒提到戰爭,對她在巴黎突然遭受的指責和懷疑也隻字未提,只有全心的欣賞;彷彿美國完全不受戰後法國相互指責的風氣所影響,才能欣賞絕對純粹的香奈兒。如同《時尚》雜誌的貝蒂娜.巴拉德,《生活》非常樂見香奈兒重現她一向擅長的設計風格。「她的風格類似她在三○年代的最佳作品-帶有充沛優雅活力的蕾絲晚禮服和舒適的套裝,在看過某些風格『排山倒海式』的造型之後,顯得格外清新。」
接下來六個月,由瑪莉-海倫娜.阿諾擔任模特兒為美國版《時尚》雜誌拍攝的舒適套裝和洋裝大受歡迎,遠遠超乎所有人預期,而且訂單如雪片般從美國飛來。貝蒂娜.巴拉德為自己訂製的復出系列海軍藍佳績布套裝,在紐約受到時尚界其他人的讚美,她覺得正好證實了自己最初的判斷沒錯。回頭想想,她寫道,這批服裝有「一種非比尋常、超越時代的香奈兒性格,讓譏笑者啞口無言」。
等到第二個系列推出時,《生活》雜誌馬上為香奈兒的成就背書,認為這些被視為重返昔日榮耀的作品本身正在塑造未來。「她的影響力已經無所不包,」雜誌宣布。「在七十一歲高齡,嘉蓓蕾.香奈兒創造的不只是一種時尚:是一場革命。」 維持原狀居然被當作一種蛻變,看起來很矛盾-即使事後再回頭看,還是很矛盾。
但就像貝蒂娜.巴拉德1960年的觀察,「『香奈兒造型』和原先一模一樣,而且似乎正是女性想要的。她能在1954年以石破天驚之姿復出-至今沒有離開-真正的原因是女性打從心底渴望嘉蓓蕾.香奈兒一直很瞭解、一直在製作的那種讓人穿了有信心的服裝,而不是因為她帶給時裝界什麼驚人創新。對於時尚的各種稀奇古怪變化,女性不約而同地越來越反感,許多新潮流根本是在戲弄穿衣服的人,而香奈兒的出現就像救世主,成為這種反抗心態的領導者。」
可是吸引新世代愛好者的不只是衣服而已。即便年華老大,香奈兒的最佳模特兒似乎還是她本人,她別具一格的各色珠寶在白色絲質裙的襯托下閃耀;她的站姿成了大批後繼者仿效的對象。「她發明了那種著名的香奈兒姿勢,看上去像貓一樣自在,」巴拉德寫道,「還有一種不羈的瀟灑;一腳向前,臀部向前,雙肩下垂,一手插口袋,一手比手勢。」
1955年到巴黎經營家族事業費爾柴德出版公司(Fairchild Publications)的約翰.費爾柴德(John Fairchild)也同樣驚豔。身為《女性服飾日報》的歐洲主編(1960年起也擔任發行人),他在時裝業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也花了四年的時間才能見到香奈兒。他後來表示,她是「世界第八奇景...史上最偉大的設計師...是全球家喻戶曉的名字」。可是等他終於奉召到她在康朋街的公寓吃午飯,她卻老是貶損自己,雖然不失她尖嘴薄舌的本色。「我不過是個想讓女人年輕漂亮的小裁縫。其他那些畫得一手好圖的設計師,那些男人,他們不瞭解女人,他們不瞭解女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只想把女人弄得怪裡怪氣,怪物。」
本文摘自《黑色,是我永恆的姿態:香奈兒的傳奇》書中〈名人香奈兒〉篇
(「香奈兒女士的傳奇」專題轉載自馬可孛羅文化《黑色,是我永恆的姿態:香奈兒的傳奇》一書。)

甘迺迪總統與妻子賈姬抵達拉斯。圖/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