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只是補充能量的方法與外向者不同,內向者需要獨處來恢復精力,不像外向者可以利用外在刺激來取得能量。我在社交場合看過講話像機關槍的內向者、舌燦蓮花的內向者,還有活力源源不絕的內向者,但到頭來,他們在一天工作結束後,都只想穿著睡衣待在家裡看電視或看書呢。…
女生私房話
內向或外向是人們觀察陌生人常用的標籤之一。無論在職場或生活中,外向者常常被認為較開朗、勇敢、果決;相對地內向者常被貼上害羞、寡言、不善社交的標籤,使很多內向者對自己失去信心。《安靜是種超能力》的作者張瀞仁身為內向者,在書中訴說長期以來與外向文化之間的搏鬥史,破解一般人對內向者的既定印象與框架。
文/張瀞仁
職場上,內向、外向大不同
職場當然是戰場,是關係到開國產車還是進口車,吃「我家牛排」還是「茹絲葵」的修羅場。這個修羅場上的標準倒也不難發覺,大家都喜歡個性陽光、妙語如珠的同事或下屬,因為他們容易與大家打成一片,看似適合被委以重任;而個性安靜沉穩、話不多的人,多半只能擔任內勤職務。有專業能力的內向者可能會從事專業技術職,不然的話,大部分都是擔任行政工作,無論當事人是否喜歡或擅長。
不同性格的人展現在職場上時,會是什麼樣呢?外向者喜歡熱鬧、動作快、可以很快下決定、願意冒險、追求刺激或快感、喜歡主導、不怕衝突且不愛獨處;內向者通常深思熟慮、只能接受小量刺激、謹慎、喜歡聆聽、迴避衝突,就算獨處也沒關係。
乍看而言,外向者似乎比較吃香,不過在《偏執的勇氣》一書中,是這麼描寫前雅虎執行長瑪莉莎.梅爾(Marissa Mayer)的。梅爾童年時的鋼琴老師談到她的與眾不同:「很多那個年紀的孩子只對自己有興趣,瑪莉莎卻經常觀察別人。高中時,她覺得站在講台上對同學講話比較自在,也在團體中擔任領導者;大學時,同學形容她永遠都在做正事,沒興趣社交。」
瑪莉莎.梅爾是標準的內向者,同時也是觀察者、領導者、全心投入正事的人。我豁然開朗,因為於我而言,這些角色從學生時期就在我身上,直到進入職場多年,仍然是我的一部分。
不管在學校或職場,我最常聽到的評語就是「很乖、很懂事、很成熟、做事很有效率,但是太安靜了」(前面的讚美通常不是重點)。不過跟安靜害羞的路線大相逕庭,我的職涯一直都與行銷相關,行銷對象有人、有觀念、有專案,甚至是整個國家。內向的我必須站出去,與人建立關係,甚至要站在明顯的地方,讓自己被看到、被人家喜歡……每一項都與我本來的個性完全對立。
再告訴你一件事吧!我熟悉臺北各大飯店的洗手間位置,因為那是我出席社交場合時必須去喘息的地方。只要有重要會議或活動,我一定會緊張個三天三夜,遇到會被記錄下來的錄影、錄音、訪問則會焦慮更久。開會時被老闆點到問問題,不管多熟悉答案,腦中都會瞬間空白,總在兩天後才想到該怎麼回答那個問題最完美。
一般人通常會認為我們想太多、神經小條、反應慢、害羞、無法團隊合作,但事實上,內向者只是補充能量的方法與外向者不同,內向者需要獨處來恢復精力,不像外向者可以利用外在刺激來取得能量。我在社交場合看過講話像機關槍的內向者、舌燦蓮花的內向者,還有活力源源不絕的內向者,但到頭來,他們在一天工作結束後,都只想穿著睡衣待在家裡看電視或看書呢。
個性差異造就的內向、外向特徵
內外向的差別並不只在職場上,或許從小時候的生活細節就可以清楚分辨:朵拉和奈森是年齡相近的姊弟,有類似的基因、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下長大,但個性自幼年起就截然不同。奈森是個活潑的男孩,在任何遊戲場所中總是衝進衝出,可以和不同的人很快打成一片;相較之下,朵拉就顯得內斂許多,當弟弟在遊樂場中間嗨翻時,她會獨自在一旁的沙坑中怡然自得,但玩沙的同時,她仍會不時地注意弟弟的位置,確保他在自己視線範圍內。因為媽媽有交代,所以朵拉總會注意時間,在規定的回家時間前把弟弟叫回來,整理好兩人的物品和服裝後,帶著弟弟準時回到家。
長大後,這對姊弟依然這樣分工,奈森負責所有會讓朵拉害羞的事情,包括炒熱家族聚會的氣氛、發起社交活動、跟店家確認規格及討價還價,還有和鄰居打招呼;而朵拉則負責確保每件事情妥善完成,譬如家族聚會的餐廳、菜單、座位安排、交通方式等,那些奈森起個頭就飄走的事情,朵拉總是安靜地處理完。
從前言的檢測,以及朵拉和奈森這對姊弟的故事,或許你已經發現內向者和外向者之間明顯的特質差異了。
意猶未盡嗎?前往「讀書吧」購買本書電子版,結帳輸入【gift8】折扣碼,現折 100 元!
【本文摘自讀書共和國/方舟文化出版《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話不多,但大家都會聽你說》,由讀書吧電子書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