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一本七萬字的中篇小說,改編成卅五集的長篇電視劇,會是個什麼樣的結果?被定位在「古裝傳奇劇」類型的《長安的荔枝》,就是這麼來的。
先說流量,頂著「馬伯庸原著、曹盾執導」的光環,在央視八套開播後,收視率持續維持在1.20%以上,騰訊站內熱度值破26000,雲合正片有效播放市場佔有率達11.2%。開播滿兩週時,累計獲得五次收視榜日冠,貓眼全網有效播放量突破三億。
而劇情呢,雖然是時代背景放在唐朝中葉的虛構故事,不過《長安的荔枝》實際上是在諷刺萬惡的資本主義。沒錯,一趟從嶺南轉運幾簍荔枝、超過一千公里的旅程,訴說的正是「一騎紅塵妃子笑」七個字背後,那些基層農民受到的層層剝削、地方官員的上下其手、高階官僚的私心權鬥,以及封建帝王的恣意妄為;而這樣的階級盤剝結構,放在現代的職場、官場也依舊成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高層的一句戲言妄言,經過官僚系統的一層層疊加放大,最終滾成了壓垮小民的龐然巨石。做為全劇最倒楣的靈魂人物李善德,他那個「荔枝使」的身分,無疑映照著無數現代白領每天面對的「個體與系統」無解矛盾。

《長安的荔枝》劇照。圖/擷自微博/長安的荔枝官微
2/4
從製作面看,為了對得起盛唐時代的歷史背景,製作組在還原史實與藝術美學之間的拿捏分際,找到了一個絕妙的平衡點。服化道景的各個細節層面,嚴格遵循了唐代歷史風貌,無論是建築風格、服飾禮儀、飲食器具、市井佈局……都力求還原歷史年代的真實質感,帶領觀眾回到那個原本僅見於史冊的繁華盛世。也就是這樣對歷史細節的嚴謹,替這套劇集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和審美水準,在「嶺南荔枝如何轉運長安」的表層敘事下,浮現出「普通百如何在困境之中捍衛良知」的深層命題,給予現代觀眾一次與千年歷史的深刻對話機遇。透過以小見大、映照現實的敘事策略,呈現出歷史題材作品應有的精神厚度與人文關懷。

《長安的荔枝》劇照。圖/擷自微博/長安的荔枝官微
3/4
不過,《長安的荔枝》也並非完美無瑕。如開篇所述,區區七萬字的原作被硬生生放大到卅五集電視劇的量體,編劇群不得不新增一條由鄭平安主導的權謀線。也就是這條沒有原著打底的權謀戲裡,邏輯漏洞如同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例如:鄭平安從潛入嶺南這一系列的南下行動,無論打探消息或逃脫暗殺都經不起細細推敲,每每化險為夷的開掛人生更是有如兒戲。李善德與鄭平安在嶺南的雙線劇情,充滿著莫名其妙的強行衝突、甚至是角色降智的破綻。也難怪後期劇情招來不少觀眾的批評,畢竟宛如灌水的無效劇情多了,拖垮全劇質感與評價的缺點也就難以掩蓋了,還招致「天寶二人轉」這類對冗餘角色和劇情的嘲諷。

《長安的荔枝》劇照。圖/擷自微博/長安的荔枝官微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