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恆春 建城150週年,2025南國漫讀節來到恆春舉辦「恆春150週年系列」活動,包括講座與走讀,首場於恆春的講座日前登場,邀請到國際上享譽盛名的南韓作家金英夏,來到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以「那些小說 教我的事情,也許旅行更多」為題分享,他從閱讀不同的文學小說出發,從旅程中的探索,以人生 是一場「我們不知道是何時開始與結束」引導大家思索,深入探索人生存在的意義。
金英夏第二次來台灣,也是首次來到恆春,也有不少北部的書迷特地南下恆春,只為聆聽金英夏的講座。他還先參觀民謠館的音樂與文字作品,講座一開始就提到,他透過AI翻譯相關文字,了解到恆春民謠的歷史淵源,透過歌詞與旋律,也彷彿與創作者的人生有所連結,「人生非常短,但可以留下一首歌,是很美好的」。
人生好像一場綁架 想跳車就跳車吧!
他以自己在韓出版的最新散文作品「僅有一次的人生(暫譯)」破題,提到人生、旅行與小說間的關係,他在書中撰寫許多自己對於僅有一次人生的思考與思緒,還引述書中的文字,「我們在思考人生的時候,會有奇怪的感覺,不知道人生準確從哪部分開始,就開始過人生,慢慢走入盡頭」,但看小說或電影時,會在乎開頭與結尾,「我們不知道自己人生何時開始,但對別人的人生何時開始卻很感興趣,像是對小說一樣」。
金英夏認為,「人生好像一場綁架,車子已經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想跳車就跳吧!」他提出反思人生可以比喻成一場旅行嗎?當面對眾多選擇時,會選擇往下跳嗎?於是他透過閱讀別人的作品,去思索人生背後的故事與原因,也透過不停的旅行,從歷史與人文中,還能串連到更多人的人生故事。
他分享自己閱讀香港作家陳慧的著作「弟弟」,書中以譚可意和譚可樂姊弟為主出發,譚可樂出生於1997年香港回歸時,從小說中去了解香港近些年的轉變與經歷,在大時代的洪流下,香港逐漸轉變成與當初不同的模樣,透過閱讀小說,金英夏認為「每個人的出生可以視為抽籤,可能是國泰民安的國家,也可能是動盪的地方」。
語言能傳達故事 故事能衍生為小說
提到自己2013年的創作「黑色花」,書寫在1905年,在韓國發生的日餓戰爭時,有1033人搭船前往墨西哥,企圖展開自己的新人生,書中描述出到新國家的韓國人,企圖展開新的人生,卻因為歷史洪流,有些人身不由己,被推著往未知的境界前往。他也提到台灣作家陳思宏創作的小說「鬼地方」,從柏林到台灣彰化,透過閱讀也看到了一個時代與人物的變遷。
當時金英夏為了創作「黑色花」,也曾到中南美洲旅行,企圖感受百年前難民的處境,讓他深刻了解,旅行有長有短,多數時大家都是旅行者,對於當下該國家的人民來說,觀光客彷彿是「隱形者」,他回想曾經有次到巴西旅行,遇到當地人民抗議,他無法了解抗議原因,而當他與抗議者擦身而過時,突然理解到「我們就像是透明人」。
金英夏認為,透過旅行,我們去體驗該國的風景與人文,但對於更深入的軌跡卻難以捉摸,但透過小說閱讀,「可以深入了解那個人的心境,人類只有一次的人生,但卻發明出能夠反應人生的機器,就是透過『語言』,語言能傳達故事,故事能衍生為『小說』」。
他鼓勵大家「放慢速度閱讀」,即使旅行也不可能30分鐘逛完巴黎或東西,「慢慢閱讀、散步、停留來感受,透過慢慢閱讀,有機會去體驗另一種人生,理解另一個人的人生,是自己的選擇,不是家人給的,對自己的人生才會更有價值」。

金英夏(右)分享自己閱讀與旅行的經驗,從中探索人生的意義。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2/4
國際重量級作家金英夏(右),首度到恆春舉辦講座。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3/4
慶祝恆春建城150週年,金英夏來到恆春舉辦講座。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