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治裝預算,多少才合理?
「妳每個月的治裝預算有多少?」很多人好奇問。坦白說,我不是一個金錢觀念很強的人,我害怕所有需要「確切數字」的提問。到底誰會樂於回答體重、年紀、花了多少又賺了多少?很納悶。
我從國中開始自行購衣,雖然絕大部分媽媽還是送了很多愛給我,但我已經開始有意識的選擇喜歡的款式,以及發現「形象風格」的形成。英文補習班裡有一位鳥仔腳、妹妹頭、皮膚白皙的女孩--珍珍,每次週末上課都穿著同樣款式的蓬蓬袖短上衣,我們那時候叫做「娃娃衣」,像日本女僕裝裡面有兩坨球狀蕾絲肩膀的襯衣。我想,珍珍大概有一百件娃娃衣吧,因為好幾個學期過去,每個週末我都沒看過她穿一次重覆的花色:格子、條紋、圖樣、素面、多彩、蕾絲、純棉..好想去看她的衣櫃,大概跟芭比娃娃的沒兩樣。於是,我每次逛街看到娃娃衣就想到珍珍,你看,十幾年過去,我寫娃娃衣,心裡想的,也還是只有她。珍珍的風格多鮮明、形象塑造的多成功呀!
高中買衣服,除了逛街以外,就是奇摩拍賣,所以我的網購資歷其實頗長。從一開始因為美麗的照片而誤會自己穿起來也很美麗,到後來能夠滑過兩秒看透所有材質不佳、剪裁怪異、過分投機的包裝與價格。同時,實體逛街的速度也升級到不需要試穿,一桿50件衣服可以30秒挑完。
大學購物模式偏向目的性消費,想買什麼就逛哪區、上哪個網站,有需求才有動力追求。但我的樣貌很沒忠誠度,成長過程中從來就不是一個一模一樣的小孩,每個階段有不同時期,每個時期都有不同樣子,也許對於裝扮「實驗」的個性從高中的化學實驗室裡就開始培養了吧!
美國的網購市場非常成熟,而且總是可以在一些內行的折扣網上找到意外可愛的折扣,所以對於網購的極致表現發生在我在紐約生活的時候。因為紐約幾乎什麼牌子都有,款式和尺寸總是荒謬的完美又齊全,所以總在工作空擋或週末和朋友閒晃街上時摸摸看看實品本人的樣子,再回家下單,收貨。
到今天,我的購物行為漸趨成熟、比較少衝動,但我還是回答不出每個月多少治裝費才算合理。每個人的條件不同,不要傻傻的為了買東西省飯錢(吃好吃的飯也很重要),該過的生活要好好的過,我想大家都有能力為自己的購物行為負責。
但我必需得說,經驗沒有捷徑,學費一定得付。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