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 到底是什麼?身體怎麼會變「潮濕」?中醫 師王惠芬指出,「千寒易除,一濕難去」,表示所謂「濕氣」,指的是體內多餘的水分沒能及時排出,會在身體中打擾各個器官的運轉。身體也會發出訊號,代表濕氣爆表的表現。
訊號一、舌苔又厚又黃膩,甚至舌頭邊有齒痕如果早晨照鏡子發現舌頭特別白厚、發膩,甚至有點泛黃,舌頭邊緣還能看到細細的牙齒印,說明身體濕氣比較重。健康的舌頭應該淡紅潤澤,舌苔薄薄一層,絕不會這麼重口味。
訊號二、大便軟爛、不成形,當發現自己每天大便都像「稀稀的」,拉完卻感覺排不乾淨,沒有暢快感。這其實說明腸胃運化不好,被濕氣拖累。如果出現大便總是不成形,排便次數增加但總覺得清不完,可不是單純飲食問題,要警惕濕氣在作怪。
訊號三、四肢沈重,無精打采,容易犯睏,老是覺得手腳發沈、走起路來腿像掛了沙袋,怎麼都打不起精神?中醫講「濕困脾」,一旦脾胃陽氣被壓住,整個身體的動力都被濕氣堵住了。

如果很容易沒精神要注意。圖/摘自pexels
2/3
訊號四、容易身體浮腫,尤其早起最明顯起床時照鏡子,眼皮腫,臉有點圓,甚至手腳都浮著一層水分。這些多數來自體內濕氣,氣血流通受到影響,水分不能排掉,自然就容易水腫 。
訊號五、身體黏膩,偶有異味,皮膚「悶悶不透氣」濕氣久了容易造成皮膚潮濕黏膩,有時還伴隨汗多、出油、易有體味。尤其天氣潮濕時,感覺皮膚像沒洗乾淨似的,這其實是濕氣的外在體現。

身體黏膩,偶有異味也是濕氣重的徵兆。圖/摘自pexels
3/3
想要去除濕氣,中醫師表示,要忌吃重口味或生冷食物燒烤、火鍋、奶茶、冰飲涼菜,感覺清爽卻最易損傷脾胃。中醫理論常說「脾喜燥惡濕」;涼拌、冷飲、大量甜膩食物都容易讓濕氣在體內累積。如果夏天 還一邊吹空調、一邊狂喝冰水,很快就會讓身體「濕上加濕」。
飲食不規律,大魚大肉,缺蔬果粗糧,缺乏纖維和微量營養素,腸道菌群打亂,消化變慢,水分代謝也就變慢,以上的習慣要盡量避免,就能避免身體濕氣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