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藝術收藏的全球版圖中,博物館收藏(Museum Collection)往往被視為藝術資產價值的最高權威認證。這不僅是美學的肯定,更是一場關於技術壁壘與文化話語權的商業博弈。
繼 2019 年作品《禪》(Zen)被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 Museum)納入永久館藏後,台灣鈦金藝術家陳智權(Aka Chen)再次展現了其在國際藝術市場的強勁續航力。美國洛杉磯寶爾博物館(Bowers Museum)與休士頓自然科學博物館(Houston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分別於 2024 年、2025 年將其代表作《靜謐》(Serenity)與《光影舞者》(Dancer of Light)納入館藏。這一連串的收藏紀錄,標誌著「純鈦藝術」正式進入西方頂級博物館的視野,確立了台灣工藝在國際金屬藝術史上的新座標。
V&A 博物館館藏《禪》。 圖/AKACHEN 提供
1/6
作品《禪》/木蘭造型。 圖/AKACHEN 提供
2/6
設計無標準,但技術有
「設計沒有好壞的標準,但工藝有真實標準。」陳智權的一席話,道破了他在國際市場突圍的核心策略。
在珠寶與雕塑的紅海市場中,AKACHEN 選擇了一條極具技術門檻的賽道——純鈦(Pure Titanium)。不同於傳統K金、白金的成熟供應鏈,純鈦工藝是一套從製程、工具到技法皆需「重新定義」的系統。這項工藝的「護城河」極深:鈦金屬硬度極高,必須在極高溫下淬鍊才能塑形、鍛敲。更為關鍵的是其獨有的光色技術,不依賴塗料或電鍍,而是透過多階段精密控溫,讓金屬晶體自然反射出近似極光的彩膜效應。這種介於寶石光與金屬光之間的過渡質感,成為了 AKACHEN難以被複製的品牌識別。
當東方禪意遇見西方科學
國際博物館的收藏決策,從未僅僅是為了「美」。對於兩大博物館而言,收藏 AKACHEN的作品是基於「教育價值」、「工藝代表性」與「跨學科對話」的三重評估。
《靜謐》:以「不語」回應喧囂 被寶爾博物館收藏的《靜謐》,是一次對當代心靈的精準捕捉。
鮑爾 博物館 館藏作品《靜謐》全景。 圖/AKACHEN 提供
3/6
作品以純鈦打造一隻佇立於枝頭的藍鳥,透過肌理的色彩流動,呈現出超越物質的精神層次。它不是向世界說話,而是邀請世界安靜下來。
這種源自東方禪意的「不語之美」,在展出期間引發了跨文化的共鳴,甚至有觀眾五度回館只為再次凝視,直言「回家後仍覺得沒看夠」。
象徵一種深沉的禪意,展現出寧靜中蘊藏的力量。雀鳥靜靜地立於枝頭,彷彿與天地融為一體,無需鳴叫也能傳遞心靈的平和。 圖/AKACHEN 提供
4/6
這證明了在商業價值之外,作品具備了強大的情感召喚力。
《光影舞者》:自然史與光學的交匯 休士頓自然科學博物館收藏的《光影舞者》,則展示了藝術與科學的邊界融合。
休士頓自然科學 博物館 館藏作品|《光影舞者》。 圖/AKACHEN 提供
5/6
一隻蜻蜓輕落於岩石之上,翅間的光影流動象徵著生命在靜止處的展開。
陳智權 Aka Chen 光影舞者 ~ Dancer of Light and Shadow。 圖/AKACHEN 提供
6/6
對於以科學為底蘊的博物館而言,這件作品提供了絕佳的「自然史視角」與「物理視角」——探討光如何被特殊金屬結構折射。它既是台美文化的友誼象徵,更是鈦金作為新時代金屬語彙的工藝實證。
光之對話,未完待續
回溯至2019年,V&A博物館收藏的《禪》系列,將金屬的堅實與木質的溫潤並置,早已為這股趨勢埋下伏筆。如今,AKACHEN的作品能接連獲得世界級博物館的肯定,關鍵在於其不只是展現美學,而是啟動了跨學科的對話。從材料科學的極限挑戰,到東方哲學的內斂敘事,這三十多年的創作積累,讓台灣獨特的文化得以用自信的姿態,走進國際藝術場域。
正如陳智權所言:「這是一趟旅程的開始,而非終點。」 在全球藝術市場尋求新語彙的當下,AKACHEN以鈦金為筆、以光為墨,正在書寫屬於台灣的藝術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