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近三年的新冠疫情 ,讓全球民眾對口罩產生依賴,甚至社群媒體、AI世代的活躍,更讓濾鏡、美顏相機等功能成為我們的安全庇護所,衍生出「容貌焦慮」這項新型態的文明病。據台灣兒福聯盟調查指出,外貌焦慮患者以15–24歲左右青少年為大宗,高中職生中更有約71.1%對外貌不滿。年輕世代不僅對容貌五官缺乏自信,近年更據此衍生出「膚況焦慮」這項新意識。到底「膚況焦慮」是什麼?現代人又因什麼肌膚問題而困擾?一起深入了解。
「膚況焦慮」是什麼?深入了解現代人在意8大肌膚困擾
▶ 「容貌焦慮」成為年輕世代文明病
▶ 8成年輕人患有「膚況焦慮症」
▶ 「膚況焦慮症」8大在意問題
容貌焦慮」成為年輕世代文明病
根據台灣兒福聯盟調查指出,高中職生中約71.1%對外貌不滿,更有58%曾因自卑而嘗試減肥、改變穿搭、注重保養 等行為。當口罩、美顏濾鏡、化妝技巧變成心靈的避風港,也加劇了罹患「容貌焦慮症」的年齡層持續下滑。年輕世代不只對五官、身材、外貌缺乏自信,隨著保養觀念普及、社群媒體渲染,更讓這群Z世代、α世代的青少年也連帶患上「膚況焦慮症」。
8成年輕人患有「膚況焦慮症」

圖/儂儂提供 Source:Josué Rodríguez@pexels
2/6
為了從外貌尋獲自信,Z世代、α世代近年對於自身膚況、膚質問題關注度提升,甚至出現過度焦慮化的心理現象。藥妝龍頭屈臣氏也以消費取向與顧客諮詢進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8成新世代年輕人具備「膚況焦慮症」特質,且特別在意毛孔、暗沉、細紋等肌膚問題,進而提高對角質代謝、美白、抗老產品的需求與關注度。但冷靜下來思考,年輕肌膚真的需要提早焦慮肌膚狀況嗎?還是都是生活飲食習慣、心理因素在作祟呢?值得省思。
「膚況焦慮症」8大在意問題

圖/儂儂提供 Source:cottonbro studio@pexels
3/6
調查資料細項也列舉出,近兩季年輕世代「最焦慮且在意的8大肌膚問題」。除了因同儕壓力、社群影響導致的焦慮心理,多半關於膚色、毛孔、老化問題的疑慮,都來自於不正常的生活型態與飲食,以及不正確的清潔、保養習慣。
「膚況焦慮症」困擾:毛孔粗大、粉刺、膚觸粗糙

圖/儂儂提供 Source:Ron Lach@pexels
4/6
年輕肌膚自主代謝力高,但容易因熬夜、外食或不穩定生活作息影響,進而導致角質代謝變慢,出現毛孔粗大、粉刺堆積及膚觸粗糙等問題。而許多Z世代族群也因此對於酸類、水楊酸成分與去角質清潔產品有著高度關注。但事實上,要維持細緻的膚觸,除了基礎清潔得確實外,更建議做好日常保濕功夫、早睡多喝水,並選擇溫和且適合自己的煥膚產品,才不會讓保養白做工。
「膚況焦慮症」困擾:蠟黃、暗沉、黑眼圈

圖/儂儂提供 Source:Tima Miroshnichenko@pexels
5/6
再者,最常被提起的肌膚困擾還包含膚色的暗沉、蠟黃現象。這類皮膚症狀,多半出自於長時間使用3C產品與作息不規律。建議切勿盲目依賴不適合自己的保養產品,而是應從穩定生活習慣做起,搭配基礎保濕與長期規律地使用溫和不刺激的保養品。最重要的是不可怠慢防曬功夫,才是化解膚況焦慮的上上策。
「膚況焦慮症」困擾:乾燥、鬆弛、紋路

圖/儂儂提供 Source:Miriam Alonso@pexels
6/6
雖然說抗老需從年輕階段開始留意,但多數年輕世代對於老化有著過度的焦慮。像是鬆弛、紋路、氣色不佳,往往是因為肌膚缺水!建議從加強日常保濕功夫做起,尤其是在季節轉換或熬夜後,肌膚屏障變弱,更適合搭配高強度補水保養品與修護面膜,從根本問題穩定膚況,破除假性老化徵兆。
Q:Z 世代為什麼對外貌那麼敏感?是不是太玻璃心?
這不只是個人脆弱的問題,而是整個數位文化的副作用。Z 世代從小就習慣以「鏡頭裡的自己」認識樣貌,長時間暴露在修圖 App、社群濾鏡與 KOL 審美下,自我形象很容易受外在框架影響。他們其實極度渴望「真實」,卻又被迫活在「精緻演出」的世界,這種矛盾才是造成壓力的源頭。
Q:膚況焦慮除了痘痘與粉刺,還有哪些常見壓力來源?
除了痘痘與泛紅,不少人對「毛孔」、「膚色不均」、「肌膚粗糙」也高度在意。這些問題未必是醫學上的病症,卻因社群影像放大、濾鏡美膚的標準化審美,讓許多人對真實膚況產生過度焦慮。例如:鏡頭前的「霧面無瑕」成為新常態,導致一點皮脂或斑點都讓人難以釋懷。
Q:我每天都有正確保養,為什麼還是對膚況不滿?
這其實是「護膚焦慮」的典型表現。當保養被視為控制變化的工具,過度期待「完美成果」反而容易產生失落。肌膚是活的器官,會因荷爾蒙、睡眠、情緒等起伏而變化,並非線性進步。建議重新定義保養目標,從「改善缺陷」轉為「支持穩定」,才是長期與肌膚和解的關鍵。
Q:除了停用濾鏡,我還能怎麼建立更健康的外貌觀?
1/清理社群視角:嘗試 unfollow 過度美化的帳號,轉而追蹤強調自然膚質、膚況實驗分享的創作者。
2/正念照鏡子:每天照鏡子時練習看到一個「整體的自己」,而不是只盯著局部缺陷。
3/說出口的語言有力量:改變對自己的用詞,從「我臉好糟」轉為「我今天看起來比較疲累,但這沒關係」,長期下來會改變對外貌的情緒連結。
Q:容貌焦慮與膚況焦慮會影響心理健康嗎?
會,尤其當這種焦慮已經干擾你拍照、出門或社交時,就值得正視。研究指出,過度關注容貌可能與「身體意象失調」有關聯,長期會導致自我價值感下降、憂鬱傾向甚至社交退縮。若你已經有「躲鏡頭」、「不敢素顏出門」、「照鏡子時感到厭惡」等情況,建議主動尋求心理諮詢支持。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善良的他》李聖經頭髮保養4秘訣!洗髮精怎麼挑?直長髮預防扁塌、打結靠這招
《母胎單身》姜志受空氣瀏海有玄機?隱藏髮際線髮型10款推薦,燙髮、短髮造型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