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 」頒獎典禮熱鬧落幕,收視率創下歷十年新高。以《大亨小傳》二度拿下最佳服裝設計獎的澳大利亞服裝設計師凱瑟琳馬汀(Catherine Martin )上台領獎的那一刻,感動於電影工業幕後的付出,但也教我重新思考「服裝設計師」的定義。 也許很多人都有相同疑問,服裝設計師的角色是什麼?我受邀擔任大專院校服裝科系畢業展,或為每年「紡拓會」新人獎作評審時,這樣的質疑常盤旋不去。假設時裝設計教育是培訓學生成為服裝設計師,或是擠進某間全球知名奢華精品,以設計師為職的搖籃,但這樣的假設其實有待商榷。
首先,這樣的假設認為,教育是為訓練並讓學生準備好投入職場。但沒有人會認定一個歷史系畢業生想當然爾就會成為歷史學家,相同地換作時尚學位,為何就以訓練學生進入業界為服裝設計師為唯一選項?不少家長也對此抱持過多特定期待。
其實,這對時尚是很狹隘的定義。現今時尚業是帶動了許多相關產業與經濟體。它無遠弗屆,讓消費者樂於花錢埋單,舉凡配件、家具、食物或新的行動裝置,只因為它夠時尚。但也相對競爭十分慘烈,有才華還要加上龐大財力的後盾。一個獨特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要帶往國際化非常具決定性的部分。
網路與數位科技的發展讓創意,如電影、圖像、媒體、音樂、零售業與美妝等與時尚的分界愈來愈模糊。未來的時尚產業需要更廣的創意與創新,不僅是視覺上的驚豔,更需要對設計真正了解並有經驗的人才。如果認清時尚產業不一定都要當上服裝設計師為先決目標,它還包括採購、櫥窗設計、行銷、美術指導等角色。以奧斯卡為例,同樣入圍最佳服裝設計獎的電影《瞞天大佈局》,服裝設計也要能了解時代歷史背景,才能完成任務。換言之,服裝設計師的定義,應該不只是設計一件讓人穿上身的衣服而己。
同樣的,包括高度數位化與創新科技。比如,時尚心理學家、針對銀髮族的時尚零售業者、運用在流行領域的3D列印、以未來電子商務為目標的時尚軟體或App開發者,都可能是未來潛力不可限量的時尚產業。
奧斯卡只有一個,但電影工業的贏家卻是協調的角力戰;時尚不死,前仆後繼的新人應該要調整心態和眼界,才能跟上日益競爭的全球市場,今天的時尚教育核心,與其訓練一個工匠,不如培育有眼界的設計師!

電影《瞞天大佈局》中的服裝設計師要能了解時代歷史背景,才能完成任務。 圖/龍祥提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