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沒有對白的舞台 劇,卻能憑著肢體、光影、聲響與音樂 傳達最深沉的情感、取得跨族群的感動。阿爾巴尼亞裔導演馬里奧·貝努西(Mario Banushi)執導的「仁慈小酒館」,今天於北藝中心藍盒子登場。貝努西表示,這是一齣靈魂根植於阿爾巴尼亞地拉那街區的演出,「我期待與台灣觀眾相遇。請不要抱著理解的企圖而來——會發生的,就會發生;會感受到的,就讓它被感受。」
貝努西1998年出生於阿爾巴尼亞,6歲移居希臘 ,畢業於雅典音樂學院戲劇系。26歲即成為歐洲劇場界最受矚目的新星之一,成為代表希臘戲劇的嶄新面貌。「仁慈小酒館」靈感源於他目睹姐姐和繼母哀悼父親去世的親身經歷。全劇無一句對白,敘事結構主要由希臘國寶級民俗歌手薩維娜·揚納圖(Savina Yannatou)的空靈歌聲推動。
揚納圖以一首阿爾巴尼亞搖籃曲開場,隨後即興演唱,以劇中人物的身份演繹出令人動容的哀歌。貝努西將父親生前經營的小酒館意象帶到世界各地劇場,以一場無對白的告別儀式直面失去與哀悼。作品將巴爾幹民間儀式、宗教意象、希臘悲劇元素交織,以當代表現手法重新詮釋死亡、失落與家庭。光影、霓虹燈與音樂層層堆疊,肢體動作在靜謐與狂烈間切換,營造出神秘、詩意又令人屏息的氛圍。
貝努西坦言,創作深植於自身阿爾巴尼亞根源與移民身份,「我把傳統歌曲、文化與家族記憶融入作品,也呼應更普世的家庭與哀悼主題。」
「仁慈小酒館」舞台靈感來自導演奶奶家的白瓷浴室——洗衣機、蹲式馬桶等極具巴爾幹風情的日常物件,使劇作帶著濃厚生活氣息;舞台上的空椅子象徵父親位置的永恆空缺,也承載著家庭連結的力量。
貝努西表示,浴室是一個極度私密又充滿象徵性的場域,「我們在那裡最為赤裸——不只身體,也包含情感。因此它象徵著轉化與重生。」在這個空間裡,繼母與姊妹以身體語言展現人類最原始的需求:進食、淨身、排泄、傷害、撫慰,也在無聲之中承載對亡父的思念。
「我正在用巴爾幹視角審視希臘認同。」巴努西指出,他想以當代形式重塑希臘悲劇,並將移民經驗以及巴爾幹半島的古老儀式融入其中,「想要理解這些悲劇,就必須以我們今天所見所感的方式,探討死亡和家庭失落等主題。」他受邀在台灣駐館一個月,「我看見我們與這片遙遠土地上的人們有多麼不同,卻又在根本上如此相似。」
●2025秋天藝術節壓軸作「仁慈小酒館」將於11月28日至30日,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首演。「仁慈小酒館」,自2023年雅典首演以來已巡演歐洲多國,場場完售,在台灣票房也接近完售。
馬里奧.貝努西《仁慈小酒館》劇照。圖/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Theofilos Tsimas
2/4
馬里奧.貝努西《仁慈小酒館》劇照。圖/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Theofilos Tsimas
3/4
馬里奧.貝努西《仁慈小酒館》劇照。圖/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Theofilos Tsimas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