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養殖石斑魚在疫情 衝擊與中國大陸禁令後,出口量一度腰斬,近年雖開拓日本 市場,銷量回升,但仍難回升至疫情前水準。面對挑戰,屏東漁青洪佳琪選擇轉型,不只尋找外銷機會,更在國內推廣石斑飲食,今舉辦「茶香漁韻」跨界體驗,將石斑魚結合日本茶道,讓台灣漁產以新面貌走向消費者。
台灣石斑魚出口在2019年達1萬4048噸,但2020年因新冠疫情重創,銷量剩下6747噸。2022年6月,大陸又以檢出禁藥為由,全面暫停輸入,出口陷入困境,即使2023年大陸重新開放石斑魚進口,但榮景不復以往。
政府後續積極開拓出口市場,2024年10月,台灣獲准可將石斑魚輸銷日本,全年出口量也僅回升至9938噸,年出口量仍未破1萬噸。洪佳琪說,這段經歷提醒產業不能再依賴單一市場,除了外銷,也應深耕內銷。
洪佳琪與海洋大學、銘傳大學、北投文物館等合作,今於北投文物館舉辦「茶香漁韻」活動,將日本茶道結合台灣石斑魚,由銘傳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助理教授、日本茶道裏千家教授徐宗希,教導參與活動的民眾,以符合日本禮儀的方式,食用以台灣石斑魚為主軸的日式懷石料理 。
洪佳琪說,台灣人最常旅行的國家就是日本,如果在台灣也能吃到用台灣石斑魚料理的日式料理,會讓國人更有機會認識石斑魚。
先前,政府推動「班班有石斑」政策,她不以「成敗」二分法檢視政策,因為以教育角度來看,政策至少讓國中小的學生認識了台灣養殖石斑,知道這是本土漁產,孩子們也都吃過、叫得出名字,對她而言,這項政策就已經成功了。
她說,石斑魚對國人而言,仍是婚宴或大型聚餐時,才會出現的食材,同時也觀察到許多家庭的料理鮮少選擇魚類,原因在於「有刺、怕腥、不會煮」,在家庭料理中,魚類已處於「先天不足」的窘境中,石斑魚又因單價較高,讓石斑魚進入家庭料理的門檻又提高。
為降低料理門檻,洪佳琪開始設計多元產品,如石斑魚腹肉可醬燒、魚片適合煮湯,下巴可成為烤肉熱銷品,魚骨熬成無鹽魚湯,甚至魚鱗也能製成果凍或甜點。她說:「魚和牛肉一樣,不同部位有不同口感,希望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而許多家庭主婦大多不曉得石斑魚該去哪裡購買,目前石斑魚的通路多在電商平台或直接與養殖業者購買,她也希望後續能提升石斑魚在連鎖賣場、電商與平價餐廳的上架率,讓石斑魚能一步一步走進家戶中。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呂昱姮表示,推廣養殖漁業的困難在於「消費族群有限」。她說,現在年輕人多不下廚,就連自己也很少做飯,石斑魚產品漸漸要往「隨煮即食」的方向發展,才能突破料理門檻。
呂昱姮強調,養殖漁業的推廣需要群聚效應,若只有單一業者各自為戰,宣傳效果有限;唯有結合更多業者、鎖定特定客群,並設計具吸引力的產品與行銷策略,才可能讓養殖漁產在國內市場打開知名度,進一步爭取民眾與政府的重視。
洪佳琪的家族養殖場位於屏東沿海,已有四十多年歷史。她指出,屏東具備天然優勢,背靠大武山,颱風威脅較低,加上豐沛的伏流水,水質穩定,是全台石斑主要養殖區,產量超過全國一半。她笑說:「高雄有鑽石水,屏東有伏流水,是他們養殖的一大優勢。」
目前台灣養殖以青斑、龍膽石斑、龍虎斑三種為主。青斑成長慢,經濟效益不佳;龍膽石斑體型大,但多需分切後銷售。相較之下,龍虎斑成長快、抗病力佳,產量如今占比逾七成,被稱作「珍珠龍膽」。而龍虎斑融合龍膽與老虎斑優點,不僅肉質佳,養殖時間縮短,更能符合市場需求。
「養給別人吃的魚,自己也要敢吃。」洪佳琪說,品質是漁民的責任。她的漁場早在2008年導入產銷履歷,並取得歐盟與國際認證,還曾獲屏東金牌水產。她強調,養殖過程採用益生菌取代藥物,並導入自動化設備與中央排汙系統,既能降低疾病,也能維持環境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