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Line貼圖表達情感的世代 李亦凡「鬱卒的平面」代表台灣參展威尼斯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

「人們不再擁有表達情感的工具,而必須跟大公司租借,就像Line貼圖。」藝術家李亦凡表示,人們花愈多的錢、就可以擁有更多的貼圖表達情感;若是免費的,貼圖還會過期。現代人的情感表達,跟商業有著複雜的關係,「對我來說是有趣的現象。」他將這些觀察融入2026年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中,推出展覽「鬱卒的平面(Screen Melancholy)」。

1989年出生的李亦凡,是歷屆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的藝術家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將與擔任策展人的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現代與當代拉丁美洲藝術部門主任哈法艾爾・馮希卡(Raphael Fonseca)合作,透過「鬱卒的平面」思考人類與科技之間錯綜的連結與辯證,展現台灣當代藝術在全球數位語境中的共鳴。

北美館指出,馮希卡擅以幽默荒誕的策展語彙構築展覽現場,將其視為一場集會與舞台,融入大眾文化熟知的意象,引發觀眾對當代處境的思辨,與李亦凡作品中結合黑色幽默與戲劇化敘事相互呼應。

李亦凡生於台北,取得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碩士。「我想要做導演,但導演其實是一個很大的編制,必須跟不同階層的人工作。」李亦凡決定用一人之力打造「一人劇組」,「在虛擬的空間中去建造一個可以表演的空間」。自2019年起,他持續以遊戲引擎、實時影像及動態建模系統開發專屬的影像生成工具,形容其創作過程是一場「藝術家與軟體之間的殊死戰」

李亦凡的數位作品經常出現一個男性角色,總是用含混不清的咬字、喃喃自語地討論人與科技的荒謬關係。李亦凡透露這個男性角色就是以他的形象打造,此次在威尼斯雙年展的版本甚至是用3D掃描,「跟我本人幾乎一模一樣」。說的話也是由他配音,差別只是他用「大舌頭」的方式咬字。這點來自他對網路上數位角色的觀察,「它們的舌頭是不會動的。因為對產業來說,人的舌頭動不動沒有太大的差別。」

「它好像變成我的化身。」李亦凡表示,在虛擬世界的這個分身可以去講他本人不太講、不敢講的東西,以一種安全舒適的狀態去表達本人不想表達的事情,加上不同的咬字方式,他彷彿在虛擬世界中「出現新的人設」。他也想要藉由此一虛擬世界的人設,探討人類跟遊戲、網路世界的錯綜複雜的關係。

此次代表台灣館參展威尼斯雙年展,李亦凡將展名取為「鬱卒的平面(Screen Melancholy)」。他表示,中文展名翻譯自英文展名,Melancholy是「有點憂鬱有點悲傷」,譯為「鬱卒」會讓悲傷帶點趣味。而他不把「Screen 」翻為「螢幕」、而是翻為「平面」,是因為「平面」更有想像的空間,暗喻網路把所有立體的東西都變成平面。

「身為千禧世代的創作者,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生命經驗。」李亦凡認為,網路開啟了很多可能性,但它背後有著複雜的科技產業鏈,也帶來更多限制。「鬱卒的平面」便探討人在面對數位軟體所制約和形塑的世界時,因感知的扁平化所產生出的焦慮與鬱悶。

李亦凡預計在展場普里奇歐尼宮創造一個迷宮般的虛實環境,一件將於中央大廳展出的錄像作品。搭配數件誇大的人體雕塑,以不同角度的肢體部位錯落在展場的房間與廊道,觸發觀者對物質碎片化的反思。他將以擅長的「教學頻道」形式進行獨角演出,檢視當代影像生產工具以「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的運作模式,思考此一模式如何改變使用者對影像再現本質的理解,並延伸探討AI生成影像。

李亦凡的數位作品經常出現一個男性角色,總是用含混不清的咬字、喃喃自語地討論人與科技的荒謬關係。李亦凡透露這個男性角色就是以他的形象打造,是他在網路世界的分身。記...

藝術家李亦凡(右)與策展人哈法艾爾・馮希卡(左)。圖/北美館提供。

藝術家李亦凡於2026年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中打造展覽「鬱卒的平面(Screen Melancholy)」。圖為「鬱卒的平面」影像示意圖。圖/李奕凡提供©...

威尼斯 貼圖 網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