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碳捕捉是台灣拚淨零最後一塊拼圖 政府要組國家隊當先鋒

聯合報 記者鄭朝陽/台北即時報導

環境部今年提出「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減碳旗艦行動計畫」草案,未來10年透過碳捕捉、利用與封存 的減碳目標分別為2030年17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 2032年400萬噸CO2e; 2035年600萬噸CO2e。但學者今在一場國際論壇指出,這是一項需要國家資助的重大工程,除了要加速健全法規制度,政府應仿效日本,出面組成「碳捕捉國家隊」當先鋒,將技術、制度本土化,同時降低民間投資風險,促進社會溝通。

環境部今天舉行「淨零關鍵力/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CCS)國際論壇」,就台灣推動CCS策略、國際經驗等議題,邀台日專家展開交流。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表示,國際能源總署(IEA)建議,2030年後,全球需要靠碳捕捉二氧化碳後封存等新技術達成淨零,雖距離2030年還有一段時間,現在就應開始準備,環境部正擬定「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管理辧法」,預計今年11月可預告。

蔡玲儀指出,今年政府已提出國家新的減碳目標,2035年整體減碳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最高40%,目前擬定2030年須封存176萬噸二氧化碳,2032年則提高到400萬噸,2035年更要達600萬噸。

台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指出,英國氣候變遷委員會(CCC)指出,CCUS 是淨零轉型過程中的「必要手段,而非選項」。截至去年,全球營運中的碳捕捉後封存場有50處,預估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可達8430萬噸,雖然台灣尚無碳捕捉後封存的場域,但可借鏡日本經驗加速推動,這項技術應著重應用在鋼鐵、水泥、石化等較難減排的產業。

劉銘龍提出多項台灣推動CCS 的策略建議,包含加速完成管理法規,公平有序推動封存場址開發。他指出,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及印尼等亞洲鄰近國家,已在近二年陸續完成CCS 專法,環境部應加速訂定完成CCS 管理辦法,建議比照日本、英國等國家作法,由政府擇定適合區位,分期以公開方式遴選優秀團隊開發,而且環評是場址開發不可或缺的程序,環境部也應透過政策環評,作為未來個別開發案的上位指導。

其次可比照日本成立國家隊,他說,為加速推動CCS,日本於2008年成立碳封存株式會社(JCCS) ,共有33家企業參與,台灣可由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結合民間企業,如台塑、台泥、中鋼…等,共同成立「台灣碳封存特許公司(TCCS)」,推動第一個碳封存示範場址,將技術、制度本土化,同時降低民間投資風險,促進社會溝通。

劉銘龍表示,部分民眾對灌注二氧化碳到地底下有誘發地震的疑慮,依據國際能源總署2022年的報告,檢視36個二氧化碳封存場,除了一處提高石油採收率(EOR)封存點外,均未發現與有感地震活動相關的證據。但為消弭民眾疑慮,除應慎選封存場址,也應避開不具密封蓋岩、地質不穩定或斷層區域。場址周邊應布設微震監測系統、建立預警與緊急應變機制,一旦有地震疑慮,須立即停止灌注應變。

劉銘龍強調,CCS場域建置初期成本高,需國家資助,例如挪威Northern Lights專案,政府資助比率高達67%;而將CCS減碳效益轉換為可交易碳信用額度,將是促進民間投入關鍵要素,建議我國建立CCS監測、報告與驗證(MRV)標準方法,以準確量化減碳效益,未來更可納入排放交易系統,協助實現CCS專案財務永續。但現階段封存場址應限制只處理台灣自排的碳源,不應接收境外二氧化碳。

劉銘龍說,CCS 是台灣達成淨零最後一塊拼圖,2023年「氣候變遷因應法」既已將CCS納入,並且今年環境部減碳旗艦計畫也提出具體2030、2032及2035目標,就應積極推動,跟上國際腳步。但善社會溝通必須完善,建議以「科學」與「公開透明」為原則,加強並持續與利害關係人溝通,並且透過縝密的各項環境監測及公開讓各界瞭解,化解阻力。

環境部今天舉行「淨零關鍵力/二氧化碳捕捉後封存(CCS)國際論壇」,就台灣推動CCS策略、國 際經驗等議題,邀台日專家展開交流,台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提出...

日本 減碳 環境部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