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材質革新到影像突破 Apple高層親揭秘iPhone 17系列新設計背後思維
iPhone 17系列發表後,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機身材質與鏡頭組合設計的變化,這一次的變革不僅僅是外觀上的更新,更代表了Apple在產品設計與使用體驗上的全面思考。記者這次特別有機會採訪了Apple全球iPhone產品行銷副總裁Kaiann Drance,以及全球iPhone產品設計副總裁Richard Dinh,深入解讀iPhone 17系列的核心理念,並回應了許多使用者關心的疑問。
從鈦合金到鋁合金:iPhone 17 Pro為效能與散熱而生的選擇
iPhone 17 Pro系列最多人討論的改變之一,就是機身材質從鈦合金轉換為鋁合金。許多人疑惑,為何要放棄更輕且強度更高的鈦合金?Richard Dinh指出,這並非單純的材料取捨,而是為了滿足A19 Pro晶片帶來的巨大效能提升。
A19 Pro晶片搭載6核CPU與6核GPU,效能大幅提升,因此更需要有效的散熱。鋁合金在導熱效率上優於鈦合金,能更好地幫助散熱。Apple也因此重新設計散熱架構,包括晶片被放置在機身中央,搭配VC均熱板,透過雷射焊接固定在機架上,再藉由鋁金屬一體成型的機身快速將熱量導出。這樣的設計讓長時間高效能運算或遊戲時,依舊能保持穩定與冷卻,真正發揮晶片的極限。換句換說,這次的材質轉換並非退而求其次,而是為了整體性能與使用者體驗所做的最佳平衡。
iPhone Air:極致輕薄的新成員
今年全新登場的iPhone Air也是今年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主打「極致輕薄」設計,但Apple並未為了薄而犧牲性能。同樣搭載A19 Pro晶片,並配置4800萬像素融合相機,電池續航也能達到全天候的水準。Kaiann Drance表示,這是一款「自成一格」的產品,它與過去任何一代iPhone都不同,卻能滿足使用者對專業性能與輕巧手感的雙重需求。
外型上,iPhone Air的確讓人聯想到iPhone X當年的驚豔設計,但Apple強調,iPhone Air是一個全新的產品,而非復刻。它展現了Apple在設計上的另一種可能性:在纖薄的結構下,仍能帶來專業級的體驗。
輕薄背後的散熱設計
既然iPhone Air如此輕薄,散熱自然也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Richard Dinh分享,包括相機模組、揚聲器、A19 Pro晶片等關鍵元件,都被設計在機身上方外凸平台內,並直接連接到中央散熱面板。這樣的設計不僅節省空間,也有效提升了散熱效率。換言之,即使是在最纖薄的iPhone Air裡,Apple依舊確保了高效能運行的可靠性。
此外,iPhone Air還帶來了一款專屬的MagSafe電池配件,雖然支援充電協定的其他機型也能使用,但由於iPhone Air的設計最為輕薄,擺放位置與貼合度最佳,因而能呈現最理想的配件體驗。
鏡頭焦段選擇的藝術 經典與創新的平衡
除了機身設計,iPhone 17系列在相機上的變化同樣引發討論,特別是Pro系列的望遠鏡頭,這次選擇了4倍(100mm)焦段,讓人好奇為何捨棄過往曾出現過的焦段,改用這樣的設定?
Kaiann Drance解釋,4倍望遠是一個「經典的人像焦段」,帶來更自然的人像拍攝框架與透視感,許多攝影師的反饋也證實了這樣的選擇非常受歡迎。同時,這顆4800萬像素的望遠鏡頭,在延伸至8倍時依然能提供良好的景深與畫質。
理論上,Fusion Camera能支援無限焦段,但Apple並未如此操作,而是在0.5x、1x、4x這3顆主鏡頭之外,再挑出2x、8x,以及Apple特別訂製的28mm(1.2x)與35mm(1.5x)焦段。其中,28mm與35mm這兩個焦段在攝影領域中極受歡迎,既能滿足日常拍攝,也兼具專業性。
Kaiann Drance強調,Apple非常謹慎決定想要的焦段,希望提供的是「最好用的選擇」。得益於A19 Pro晶片,Apple還設計了專屬的圖像管線。從2倍到8倍,每個焦段的畫質都經過優化,提供更靈活也更專業的拍攝體驗。
Fusion Camera會將4800萬像素與1200萬像素的影像融合為最佳的2400萬像素預設圖像,不僅畫質出色,檔案大小也更精緻。加上計算攝影技術的加持,成像效果在各種焦段下都能保持高度一致性。
整體來看,不論是散熱設計、材質選擇,還是相機系統的突破,背後的關鍵都是A19 Pro晶片。它不僅提供了運算效能、影像處理的升級,也影響了散熱結構、機身材質,甚至配件設計。
iPhone 17系列的每一個改變,背後都有Apple在效能、設計與體驗間反覆權衡後的結果。無論是材質轉換、散熱架構的變革,還是相機系統的焦段選擇,都圍繞著「如何讓性能與體驗達到最佳平衡」這個核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