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視障者「看見」表演 蘋果裝置助無礙藝術體驗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藝術的欣賞不再受限於視覺。編舞家與科技藝術創作者黃翊與視障藝術評論人許家峰,分享了他們如何運用蘋果科技,享受更無礙的藝術體驗。透過蘋果貼心打造的各種輔助使用功能,iPhone、AirPods不僅能成為視障者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好幫手,對創作者來說,更是讓任何人都能平等參與藝術展演的絕佳工具。
許家峰為中途全盲者,2012年因故失去視力,起初透過原本使用Android系統手機的語音輔助功能,已經覺得很方便,但在其他同事的強力推薦之下,換用iPhone之後,才真正開啟了他與世界接觸的大門。「操作方便、系統穩定、語音辨識與聽讀準確率高,視障圈一致認為最好用的手機就是iPhone,沒有其他選擇。」
許家峰分享,以往遇到重要文件、處方籤等不可出錯的內容可能都要請朋友幫忙確認,現在只要使用iPhone就可以透過相機功能準確辨識文字。另外,持續有在製作Podcast節目的他,現在也只要使用iPhone錄音,內建的降低背景噪音功能也顯著提升錄音品質,大大減少環境限制與後製負擔。
而作品大多是與工業機器人一起演出的黃翊,從多年前就持續耕耘口述影像領域,希望帶給視障族群能彌補視覺缺憾的藝術體驗。而讓黃翊下定決心往後所有完成的作品都要製作口述影像版本的關鍵人物,就是許家峰。「2012年失去視力後首度觀看《黃翊與庫卡》,只聽得到現場音樂與機器人的聲音、舞者的位置,其他什麼都不知道,一直到5年後,重新欣賞了《黃翊與庫卡》的口述影像版本,才終於『看到了』完整的演出。」
目前有在擔任美術館非視覺導覽員的許家峰解釋,口述影像並非單純的描述,而是「透過這個文字去堆疊、去建構腦海的一個動態的畫面。」他強調,「看跟聽表演的邏輯是不一樣的」,需要將複雜的視覺資訊轉化為有邏輯、有結構的文字描述,並與表演或展覽的節奏緊密結合,才能傳達創作者的精神與情感。
2017年黃翊工作室開始為所有作品製作口述影像,並逐步改良設備,從原本使用一般展覽的導覽機,到用iPad搭配觀眾自帶慣用耳機,以Wi-Fi傳輸高音質預錄口述影像內容,再到2019年引進眼鏡式耳機實現雙耳立體聲,並可同步聆聽到現場聲音。而在2024年遇到的現場音樂音量過大問題,則是讓黃翊想到了可以透過AirPods Pro 2的「適應性模式」,以AI自動平衡現場聲音與口述影像的音量,提升聆聽品質。
預錄型自動化系統的應用,確保了每場演出都能提供口述影像服務。適應性模式與AI技術的加入,則為口述影像的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大幅提升口述影像製作效率與視障觀眾的觀賞體驗。黃翊表示:「希望欣賞表演可以成為視障族群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明眼觀眾一樣。」他目前也正在學習使用VisionOS製作Apple VIsion Pro版本的作品,為觀賞者提供更多元的感官體驗。
透過黃翊及許家峰的分享,我們看見了科技在拓展藝術平權上的巨大潛力,為視障者開啟了更廣闊的藝術參與空間,讓他們也能夠平等地感受藝術的魅力與感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