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運動鞋的百年史,從早期爛泥巴、草地的運動場,一直到今日吸震效果的PU跑道、合成橡膠運動場,運動鞋的款式、材質和功能也有不同,不僅愈來愈舒適,而且保護力增強,讓運動員不斷刷新個人紀錄,在田徑場上屢創佳績。
時光倒回1920年代,當時奧運田徑場以軟土和草地居多,因此當時設計的跑鞋,幾乎整雙運動鞋都以牛皮製成,就連鞋底也是堅硬彈性的厚牛皮,如此一來就有支撐性,減少陷入軟泥的機率,但平滑的皮革鞋底也可能會造成溼滑,容易滑倒。
鞋底大演進
1930年代,短跑用的跑鞋已在鞋底出現鞋釘,抓地力更強,尤其適合在軟泥、草地跑道上有更好的表現。從New Balance提供當時的舊鞋照不難發現,當時的鞋釘與一般的釘子無異,還未進化成現在的釘鞋模樣,但在當時已是一項創舉。
至於適合長跑用的馬拉松鞋,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為了讓跑者能在堅硬的路上奔跑,首度採用橡膠鞋底,彈性大幅增加,舒適加倍。例如一款adidas在1939年的馬拉松鞋,雖整雙鞋是以皮革製成,但鞋底已換成塑膠底,順帶一提的是,當時塑膠是相當珍稀的材質,甚至比皮革還要昂貴。
帆布鞋登場
40年代,厚重堅硬的厚牛皮已無法滿足運動者的需求,於是輕盈軟柔帆布鞋登場。為了防止帆布潮溼,帆布上還會刷上橡膠,藉此增加耐用度和防水力。
一款adidas在1946年生產的訓練鞋,就是橡膠防水布製成,當時二次大戰已經結束,其中帆布是來自軍方單位,橡膠原料則是源自美國戰鬥機的橡膠油箱,整雙鞋的重量大幅減輕,而這雙鞋又以二次大戰後的軍方資源製成,可說是結束戰爭的和平象徵。
追求好成績
1960年代,國際局勢詭譎多變,美蘇兩大陣營「冷戰」持續升高,兩大強國彼此對立,不僅在軍事、政治、外交上角力,就連在奧運等國際運動場上也是壁壘分明,為了宣揚國威,美蘇陣營雙方選手在場上廝殺,甚至還上演諜對諜的戲碼,選手連喝水都得小心翼翼,就可知道競爭有多激烈。
此時各家運動鞋業者著手為不同運動項目研發專業的運動鞋款,如一款adidas跑鞋,刻意削薄橡膠鞋底,一來是為了減重,其次則是刻意減少鞋墊的彈性,擔心過多的回彈力會削弱運動員的爆發力,影響比賽時的表現。
此時運動鞋的研發,「舒適」已非最高指導原則,追求更完美的比賽成績,才是運動鞋存在的意義。
商標大作戰
1970年代資本主義崛起,國際貿易和商業活動頻仍,運動品牌除了註冊品牌,也開始有了商標的概念,早在50年代就以三條線為主要商標的adidas,在70年代走紅全世界,為此NIKE的大勾勾,也正式誕生於1971年,正式為商標大作戰揭開序幕。
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adidas走紅半世紀的Superstar籃球鞋,是adidas Originals在1969年研發的新鞋款,低筒籃球鞋的設計讓供籃球運動員擁有更佳的靈活度,皮革材質又比帆布更具質感,鞋側三線商標、鞋跟的三葉草商標都十分顯眼,當時的NBA球員幾乎是人腳一雙,連賈霸、Dr.J也力捧,同時也帶動運動商標的風潮。
台灣代工強
隨著全民運動風氣日盛,慢跑、球類運動十分普及,運動品牌已不再只為專業運動員服務,轉而將市場規模擴及全民大眾,並大量生產。當時各大運動品牌的代工廠多在台灣,因此台灣有「製鞋王國」的美譽,當時印有「MIT」的運動鞋設計研發以「舒適」為考量,如增厚鞋底、加強鞋墊等,並融入流行元素,如色塊拼貼、女鞋的鞋身會比較合腳修長等。
如1987年NIKE研發「Nike Air Max 1」鞋款,即是一項震驚世人的新設計,NIKE以裝滿空氣的氣墊做為鞋墊,藉此增加彈跳力和吸震力,從鞋側還可清楚看到氣墊,從此掀起氣墊革命,深深影響球鞋在往後30年的演化。
另外如New Balance的99X「總統鞋」系列,也於1982年正式問世,當初的產品定位就是純美國製、「總統級」規格,一開價就是上百美元,也是80年代的代表作品。
聯名鞋款夯
90年代,運動鞋的研發科技已臻成熟,外觀的改變不大,但運動品牌每年每季都會推出新鞋款,與運動明星合作推出聯名鞋款,更蔚為風潮,帶動買氣,如1985年NIKE與NBA球星麥可喬丹合作的喬丹鞋,就是相當成功的例子,自此帶動球星聯名鞋的風氣,影響迄今。
針織鞋當道 台灣技術獨步全球
台灣以紡織技術獨步全球,其中針織技術更被運用在製鞋產業上,在鞋界掀起一場驚天動地的創新革命,針織運動鞋不僅輕盈、透氣、舒適,猶如與身體貼合的肌膚,而且十分環保,針織鞋面可以一體成型,不像皮革裁切拼貼會產生大量的廢料。
更重要的是,針織鞋的製程縮減,可以減省五成以上的人力,未來甚至可以機器取代人工製鞋。針織鞋這項革命性發明,讓運動鞋的演化,還會不斷持續中。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