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藝術家Sisan Lee作品《Engraved》透過鋁鑄技術間接表現竹韻。圖/古馳提供
杜林與孟買雙人組the back studio。圖/古馳提供
奧地利設計師Laurids Gallée。圖/古馳提供
巴勒斯坦建築師暨藝術研究者Dima Srouji。圖/古馳提供
荷蘭設計團體Kite Club作品《Thank you, Bamboo》。圖/古馳提供
法國藝術家Nathalie Du Pasquier。圖/古馳提供
Dima Srouji作品《Hybrid Exhalations》製作過程。圖/古馳提供
2025年米蘭設計周期間GUCCI《竹藝邂逅》特展現場。圖/古馳提供
瑞典智利裔藝術家Anton Alvarez。圖/古馳提供
巴勒斯坦藝術家Dima Srouji作品《Hybrid Exhalations》系列竹編器皿與手工吹製玻璃的共生體。圖/古馳提供
首爾藝術家Sisan Lee。圖/古馳提供
奧地利設計師Laurids Gallée作品《Scaffolding》以樹脂封存竹材動態瞬間。圖/古馳提供
法國藝術家Nathalie Du Pasquier作品《PASSAVENTO》為四組可移動竹製隔屏
荷蘭設計團體Kite Club的《Thank you, Bamboo》系列風箏製作過程。圖/古馳提供
the back studio光影裝置《bamboo assemblage n.1》製作過程。圖/古馳提供
Laurids Gallée以樹脂創作作品《Scaffolding》重新詮釋竹材質感。圖/古馳提供
the back studio的光影裝置《bamboo assemblage n.1》串聯傳統與現代性。圖/古馳提供
荷蘭設計團體Kite Club的《Thank you, Bamboo》系列風箏製作過程。圖/古馳提供
Sisan Lee作品《Engraved》製作過程。圖/古馳提供
Anton Alvarez雕塑作品《1802251226》製作過程。圖/古馳提供
Dima Srouji以《Hybrid Exhalations》呈現竹編器皿與吹製玻璃的對話。圖/古馳提供
荷蘭設計團體Kite Club。圖/古馳提供
策展團隊2050+。圖/古馳提供
GUCCI於2025米蘭設計周呈獻《竹藝邂逅》特展。圖/古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