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狂灌冰水!中醫師提醒「夏季養生五法」 原來夏天養生對身體更有用

聯合新聞網 劉小川

炎熱的夏天,讓大家只想要狂灌冰水,但一方面夏天會讓體內濕氣重,且過於燥熱,中醫師張詩提也提醒,夏季反而要特別注意養生,以下5種夏季養生法,要特別學起來。

一、調和脾胃,避免貪涼

台灣夏季雨水豐沛,氣候濕熱。從中醫角度來看,脾臟喜燥怕濕,因此夏季的濕熱最容易影響脾胃功能,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疲倦乏力等症狀。為了消暑,許多人喜歡食用冰品、冷飲或冰鎮水果,但過度攝取生冷食物容易損傷脾陽,讓體內濕氣加重,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急性腸胃炎或消化道出血等問題。因此,夏季應適度調養脾胃,避免貪食生冷,以維護消化系統的健康。

夏日調和脾胃,避免貪涼。圖/摘自pexels

因此,夏天養生的首要原則,就是要好好調理脾胃,別太貪涼。像是從冰箱拿出來的水果或飲料,建議先放一會兒,等溫度回到室溫再享用,這樣比較不會刺激腸胃。

二、夜臥早起,張弛有度

夏天白天長、夜晚短,陽光充足,建議長輩們可以順應自然節律,調整作息,做到「夜臥早起」。夏季入睡時間可以稍微延後一些,但最好還是在晚上11點到凌晨1點這段時間入睡,有助於養護陽氣。清晨5點到7點,正是陽氣升發的時候,這時起床也能順應自然,讓身體更有活力。此外,夏天中午可以安排20到30分鐘的小睡,幫助消除疲勞,讓精神保持充沛。

夏日夜臥早起,張弛有度。圖/摘自pexels

三、靜以養心,精神調攝

夏天屬火,而火氣與心臟相通,中醫認為「心主神志」,也就是說心臟影響著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天氣炎熱時,心火容易上升,讓人感到煩躁不安,甚至出現心神不寧、心跳加快、胸悶、氣短等情況,這種現象有時也被稱為「情緒中暑」。因此,夏季長輩們特別要注意調適情緒,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大喜、大悲或生氣。平時飲食上,可以多選擇一些有助安定心神的食物,例如紅棗、桂圓、蓮子、西洋參等,幫助養心安神、增強體力。

夏日靜以養心,精神調攝。圖/摘自pexels

四、注意防病,補充營養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長輩們容易大量流汗。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流汗太多會消耗身體的心陰,還會帶走蛋白質、維生素、鈣等重要營養素。此外,因為體表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多集中在皮膚,腸胃的血流相對減少,所以夏天也比較容易出現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的情況。建議夏季可以多補充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例如魚、蝦,也可以選擇綠豆、蓮子、荷葉等清涼、益氣、生津又容易消化的食材。居家時,適當使用冷氣降溫,但要注意室內外溫差不要太大,並且記得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讓身體更健康。

夏日注意防病,補充營養。圖/摘自pexels

五、保持衛生,遠離蚊蟲

夏季各種蚊蟲也跟著「興風作浪」。蚊蟲叮咬使人瘙癢難忍,還會傳播疾病,用手撓破皮,則可能造成感染。預防蚊蟲叮咬,老年朋友應盡量穿淺色(如黃色、白色)的衣服;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澡,以減少人體汗味;外出時可在衣領、袖口等處適當噴灑防蚊液,可以有效起到防蚊蟲的作用。

夏日保持衛生,遠離蚊蟲。圖/摘自pexels

夏天 養生 健康飲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