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ce Reflections VCA舞蹈藝術節 腦洞大開的優雅逆襲 既前衛又富哲理的舞蹈藝術

聯合新聞網 記者錢欽青/專題報導

「逾八十年來,舞蹈藝術一直賦予梵克雅寶源源不絕的靈感。我們希望這次藝術節能讓更多人看見這門藝術的力量。」VCA全球總裁Catherine Renier這麼說。初秋空氣微涼而澄澈,街道的綠葉開始轉黃,首爾這座古老又前衛的城市,迎來一場璀璨的藝術盛典「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 Arpels 舞蹈藝術節」。從芳登廣場到漢江畔,巴黎的優雅氣息與韓國的動感生命力交融,化作珠寶與舞蹈的共同語言。

VCA全球總裁Catherine Renier。圖/梵克雅寶提供

● 品牌與舞蹈的美好因緣

1906年,梵克雅寶誕生於巴黎芳登廣場,與巴黎歌劇院比鄰而立。創立之初便深受芭蕾舞啟發,1941年推出首枚Dancer胸針,以寶石凝結舞伶旋轉的瞬間,姿態靈動而嫵媚。

1940年代末,克勞德・雅寶(Claude Arpels)與編舞大師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成為好友。兩人因對節奏與寶石的熱愛而合作,於1967 年推出芭蕾舞劇「Jewels(珠寶)」,以「翡翠、紅寶石、鑽石」三幕象徵三種文化與情感:法國的典雅、紐約的激情與俄羅斯的浪漫。這部以寶石為題的舞作成為芭蕾史上的經典,也讓梵克雅寶的藝術語言化為起舞的光。

Spanish Dancer胸針,1941年,鉑金、黃K金、紅寶石、祖母綠、鑽石。圖/梵克雅寶提供

Dancer胸針,1967年,鉑金、黃K金、白K金、鑽石。圖/梵克雅寶提供

Dancer胸針繪圖,約1986至1987年。圖/梵克雅寶提供

Dancer胸針繪圖,約1986至1987年。圖/梵克雅寶提供

此後舞蹈成為品牌創作的隱形脈絡。2007年為慶祝「Jewels」四十周年,梵克雅寶與倫敦皇家歌劇院攜手重現,同時推出芭蕾伶娜「Ballet Précieux」高級珠寶系列,以芭蕾的優雅姿態映照寶石的律動,讓珠寶成為能隨節奏搖擺的詩句。

2007年為慶祝「Jewels」四十周年,梵克雅寶與倫敦皇家歌劇院攜手重現,同時推出芭蕾伶娜「Ballet Précieux」高級珠寶系列。圖/梵克雅寶提供

● Dance Reflections計畫

2020年品牌創立了「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 Arpels 」,由經驗豐富的「舞蹈與文化項目經理」Serge Laurent主導,以「創作(支持當代編舞家新作)、傳承(支持經典複刻)、教育(大眾推廣)」為三大核心。

「舞蹈與文化項目經理」Serge Laurent。圖/梵克雅寶提供

之後將核心精神轉化為長期的文化承諾,建立起全球舞蹈支持網路。自2022年起每年在各個城市舉辦「國際舞蹈節」,與當地藝術機構合作呈現多元作品。首屆於倫敦登場,與Royal Opera House、Tate Modern攜手。2023年移師紐約,集合十餘部來自歐美與亞洲的作品。2024年則於日本京都與埼玉展開,並推出攝影展與公開講座。至今,Dance Reflections 已與超過十六個國家、六十個機構合作,支持近百位編舞家與劇團,涵蓋經典巨匠與新銳創作者。

今年這份情懷延伸到韓國,與首爾國際表演藝術節(SPAF)攜手,自10月16日至11月8日推出九齣舞作。舞蹈與文化項目總監 Serge Laurent 說:「我們冀望這次合作不僅推動世家與韓國舞蹈界的對話,更能為觀眾開拓新的文化視野。」VCA全球總裁Catherine Renier強調:「舞蹈是無需言說的語言,它連結了時間與人心。我們也希望這個盛會能促進品牌與舞蹈世界的深度對話。」

● 站著跳與躺著跳,腦洞大開:陶身體劇場:16、17

「16」由16位黑袍巫者、巫女,隨著極好聽的動感音樂以脊椎為核心甩動身軀,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充滿活力地頭尾相連、盤旋行進。那股愉悅的動能讓台下觀眾也很想上去跟著動,甩開平常四體不勤的疲憊。「17」改成躺著跳,彷彿17銅人的地板操,舞者以十五種語言拼貼發聲、取代音樂,配合躺下的肢體變化,吟唱起來餘音繞樑,動盪起來用各種肢體角度摔地板、雙雙交疊…..。兩齣舞碼都是讓人腦洞大開的傑作。

「16」。圖/梵克雅寶提供

「16」。圖/梵克雅寶提供

這次藝術節由中國編舞家陶冶與他的「陶身體劇場(TAO Dance Theater)」揭開序幕。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的他以極簡主義與身體哲學著稱,作品多以數字命名,探索重複動作、呼吸與空間的關係。有別於西方芭蕾的審美體系,他創立「圓動系統」強調脊椎為軸的連續流動,用身體畫圓,讓舞蹈回歸純粹。「我所有的作品都在尋找一種身體的語言,那是一種無需言說的狀態。」

中國編舞家陶冶。圖/梵克雅寶提供

在大學路藝術劇場主禮堂,兩部作品「16」與「17」彷彿一組「共振」的雙生之作。站的跳的「16」以「接龍」與「貪吃蛇」的遊戲為靈感,十六位舞者彼此串連前進,空間上也有很好的連續性和透視感,動作不段變化且不重複,是陶冶耗時最久的創作。而躺著跳的「17」則是「身體可聽化」的實驗,十七位舞者自行以呼吸與身體製造音場,決定節奏的強弱與聲音的拼貼,聲與形交織成一首無字之歌。

「17」。圖/梵克雅寶提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觀眾極為安靜的專注,安靜到連細微的呼吸與肚子的聲音都能聽見,這樣的氛圍讓舞者的每個動作都被放大,這種共振讓我深受感動。」陶冶在映後座談會上表示,「用數字命名只是想要解放觀眾想像空間,沒有任何含義,簡單的理解就是數字多少、舞台上就有多少人」。

他說舞蹈對他而言更像是一種現場的「交感藝術」。「我希望透過這兩部舞作,讓觀眾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廣闊,我們將能量作為一種世界性的語言進行探索,無論聲音或身體,都希望能夠極致地釋放與展現」

● 狂徒逆襲的崩世光景:(LA)HORDE、Rone、馬賽國立芭蕾舞團:Room With A View

韓國國立劇場的日升大劇場化作一座巨大的煙硝瀰漫的石窟。來自法國的藝術團體 (LA)HORDE 與電子音樂家 Rone、以及馬賽國立芭蕾舞團攜手創作的「Room With A View」,將觀眾帶入一場聲光與形體的交響。大理石採石場的場景中,Techno的轟鳴與人聲的呼吸在同一節奏上交纏。17位舞者如雕塑般從石塊中掙脫,朝向希望的光奔去。米開朗基羅曾說:「雕刻,是將靈魂從石塊中釋放。」在這部作品裡,舞者的身體正是那塊未完成的雕塑:掙扎、斷裂、重生。Rone的電子音樂彷彿是時間的脈搏,而 (LA)HORDE 三位導演以冷冽的美學捕捉人類面對崩壞時的救贖。

來自法國的藝術團體 (LA)HORDE 與電子音樂家 Rone、以及馬賽國立芭蕾舞團攜手創作的「Room With A View」。圖/梵克雅寶提供

這齣舞作是此次舞蹈節的定番之作,雖然舞者來自芭蕾舞團,但作品跟芭蕾無關。是一種相當前衛的「後現代當代舞(Post-Contemporary Dance)」,包含了自由流動的現代舞、街舞、行為藝術、肢體劇場,「融合裝置、聲光、群體能量與社會思考與實驗,既冷峻又充滿生命力」。所以其實沒有明確的情節,17位性別、種族、身形各異的舞者,可以都當成同一群當代的人類,一同經歷起源、建構、崩解、重生的過程。是一場「後末日的神話與詩篇」。

「Room With A View」。圖/梵克雅寶提供

「Room With A View」。圖/梵克雅寶提供

「Room With A View」。圖/梵克雅寶提供

「Room With A View」。圖/梵克雅寶提供

映後座談會上,(LA)HORDE三位創作者相當欣慰,因為即使十七名舞者當中,有七位新舞者首次登台,但觀眾的專注,讓整個劇場化為一個共呼吸的空間,舞者與觀眾彷彿融為一體,感受彼此的節奏與氣息。也讓這部經典作品三發全新活力。

「Room With A View」。圖/梵克雅寶提供

「Room With A View」。圖/梵克雅寶提供

雖然初觀或許不易理解,但有相當好聽的音樂,層層疊疊、不斷反覆的音浪帶動觀眾的情緒。舞者撕心裂肺般的肢體動作,絕對敲擊到大家的心房,後半場的群舞,更是激勵人心,舞者們捶胸頓足到聲震屋瓦、胸口紅腫,那一瞬間,秋夜的劇場成為一齣關於人性與未來的共創共鳴啟示錄。

#vcadancereflections

#VCAdance

#vancleefarpels

@vancleefarpels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