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色彩說話 啟發現在 連結未來—寶格麗典藏策展總監談BVLGARI KALEIDOS回顧大展
寶格麗典藏策展總監(Heritage Curator Director)Gislain Aucremanne是9月17日至12月15日,寶格麗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舉行的《BVLGARI KALEIDOS – 寶格麗萬花筒:色彩、文化與工藝》典藏回顧大展的策展人,專攻珠寶史的藝術史學者,他出生在巴黎,畢業於羅浮宮學校,在法國及海外藝術機構工作超過十五年。2023年正式加入寶格麗。帥氣開朗、才華洋溢的他,熱情地與我們分享這次的策展歷程。
問:這次《BVLGARI KALEIDOS – 寶格麗萬花筒:色彩、文化與工藝》典藏回顧大展的緣起?
答:疫情後還沒有大型展覽,寶格麗決定以全新方式重返國際舞台。作為藝術史學者,我主張由我們親自策展,兩年前開始與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展開緊密合作。面對近兩千平方米的「白紙」展場,我們與館方及SANAA建築事務所共同構築內容與動線,以當代語彙詮釋「傳承」,傳承不是陳列在玻璃展櫃裡的過去,它是啟發現在、通往未來的連續體。
我們選擇「色彩」作為核心主題,讓色彩說話,因為它能跨越文化與世代對話。展覽透過立式展櫃、圖文敘事、檔案與模型,清晰呈現章節結構。共展出340件典藏及部分近代作品,並邀三位當代藝術家以大尺度影像與沉浸式裝置加入對話,總計350 件傑作,打造一場多元色彩之旅。
問:您與寶格麗的淵源?
答:2010與2011年間,巴黎大皇宮舉辦寶格麗史上第一場國際級回顧展《125 years of Italian Magnificence》,我當時代表館方參與。那是我職涯第一個大型珠寶展,也是我第一次在展覽現場與寶格麗「正面相遇」,雙方的合作緊密、氣氛極佳。我研究品牌歷史與傳奇作品,從中獲得巨大養分。其後我赴義大利讀博士,並與多家博物館合作。2023年,我正式加入寶格麗,負責典藏、檔案與展覽,將品牌的文化與價值準確傳遞出去。
問:以珠寶史專家的眼光,您如何看待寶格麗的定位與風格?
答:這題我可以講上兩個小時。我長話短說。寶格麗之所以在珠寶史上獨樹一幟,是因為它在二十世紀中葉勇敢突破「法式珠寶」的傳統。當時巴黎主導的「高級珠寶法則」偏重鉑金與鑽石,「彩色寶石」僅作點綴,設計語彙多為平面化的幾何或花卉。
戰後,寶格麗開創了「義大利風格」:首先讓「黃金」重返舞台,成為日夜皆宜的金屬,展現地中海的溫暖語彙;其次擁抱「色彩」,把鑽石與藍寶、祖母綠、紅寶等彩寶並置,並延伸至紫水晶、綠松石、青金石、珊瑚等,如畫家調色般創造大膽鮮明的色彩語言,自此被譽為「彩寶宗師」。第三,在造型上,寶格麗打破平面規範,大量運用古老的凸圓形切工(cabochon),強化寶石內部光彩,使色澤更直接飽滿,逐步建立了品牌獨有的招牌風格。
問:這次展覽希望傳達的理念與價值?
答:我的想法分三個層次:第一,學習。博物館是教育的場所,所以展間都有導言與圖文故事,並提供多語語音導覽,讓更多人理解並分享知識。第二,美感。我希望觀眾在最佳燈光與展櫃設計下欣賞典藏,甚至能三百六十度環視作品,體會工藝細節。
第三,樂趣。展覽不應只有嚴肅。色彩會隨動線變化,我們邀請了三位藝術家創作裝置,尺度極大、語彙各異,讓人從不同角度產生情感。還有「趣味展櫃」,例如寶石糖果、冰淇淋、小魚造型,讓觀眾也能輕鬆一笑。只要能學到一些、看到美、並覺得有趣,這場展覽的使命就完成了。
問:350件展品中,最值得看的一件?
答:很多人問我最愛哪件作品,我的答案每天都不同。但若要選一件代表展覽的核心,那就是1969年的長項鍊。中央是一顆壯麗的祖母綠,周圍鑲嵌綠松石、紅寶石、黃水晶與鑽石。它不僅是型錄封面與門票主視覺,更被放在展覽的壓軸,因為它幾乎凝縮了這次展覽的三大篇章:「色彩的科學」多色寶石的科學排列;「顏色象徵」祖母綠與心形寓意愛與情感;「光之力量」光線穿透寶石、揭示背面隱藏的花卉工藝。這條項鍊可以說就是整個展覽的縮影。
問:這次和著名的建築師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的SANAA 事務所合作設計展場,過程如何?
答:他們極其專業且富創意,我非常享受與他們的對話。我們希望展覽既展現「寶格麗的世界」,也能與日本觀眾共鳴。他們提出將展覽平面設計成寶格麗「Divas’ Dream」系列花瓣的輪廓。在羅馬象徵古馬賽克,在日本則像銀杏葉,成為東西對話的橋梁。
弧形立柱讓空間更柔和流動,展櫃背板則以色帶區分章節,紅寶石配紅、祖母綠配綠,觀眾能直覺理解展區主題。這是建築與策展觀點之間精彩的共鳴。
問:典藏策展總監的工作重點?
答:我的工作大致分為五個支柱:一是檔案,保護與研究十五萬份以上的文獻與設計圖。二是文件化,建立影像資料庫,讓歷史照片與靈感素材可被調用。三是典藏,追索並回購歷史作品,也積極促成借展,保持在地連結。四是展覽,每年舉辦一檔大型國際展與多個主題展,並在羅馬常設小型展覽。五是傳承,對內培訓、對外演講,與媒體、收藏家交流,把文化延續下去。
我每天都在這五個事情中切換:研究檔案、追蹤收藏、籌劃展覽、與觀眾對話。雖然繁忙,但我熱愛這份帶著使命感的工作。珠寶是「活的藝術」,需要被看見、被記住,而我的熱情也希望能在展覽中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