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輪系列九/阿姆斯特丹人文風情散策
河輪行程的最後一天,來到阿姆斯特丹。運河、起司、林布蘭、梵谷與國家美術館,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探索行程」說要帶大家見識一般觀光客比較不熟悉的部分。冷冽的早晨,天色像未乾的鉛灰畫布,導遊漢斯是個和善的老先生,帶著大家從駁船河岸往巷弄裡去,跟旅人們分享過去所不知道的阿姆斯特丹城市歷史與人文情懷。
● 從瘦橋到運河貨倉
首先是一座小巧的白色木橋,漢斯說這座「瘦橋(Magere Brug)」是阿姆斯特丹最著名的活動橋,典型的荷蘭「雙葉開啟式」木橋,船隻經過時需要從兩邊開啟來以供通行,用白色木構架和鐵鏈支撐而成。「最初建於1691年,當時結構狹窄、僅供行人使用,因而得名。因為是木造,需要定期更新結構,現今的版本是1934年重建的」。三百多年後仍靜靜橫跨在阿姆斯特爾河上,成為這座城市最具詩意的風景。
接著來到「貨倉建築」群。17世紀時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海外貿易的繁盛,這附近是貨倉密集區,用來存放香料、糖、可可、咖啡、煙草與木材等貿易貨品。通常以紅磚砌築、結構高大、屋頂尖聳,最特別的是每棟屋頂頂端皆有吊鉤,目的是用滑輪將貨物從運河船隻吊入樓層儲放。成排的拱形窗是為了調節光線與通風,防止貨物受潮。
「因為當年沒有門牌號碼,這些貨倉外牆常鑲有彩陶浮雕作為房子的標誌,有馬、獅子、聖徒、笑臉…,像這一棟寫著1629、還有船的圖案,顯然跟東印度公司有關」。後來時代轉移,倉庫逐漸失去原來用途。近年來,官方推動港區更新計畫,將廢棄貨倉改造成住宅、藝術工作室、辦公空間與旅館,讓這些漂亮的古蹟得以活化重生。
● 地板上的黃銅小磚:猶太血淚史
再過了一條街,漢斯指著地上兩枚黃銅色的磚塊,說叫作「紀念磚」,原來是用來紀念二戰時期被納粹迫害、驅逐或殺害的猶太居民。每一塊黃銅方磚都鑲在遇害者的故居前人行道上,刻上他的姓名、生卒年份、被驅逐日期與死亡地點。我們看到的這兩位,都是1943年在波蘭集中營遇難的。「這些紀念磚是要提醒人們,這些人不是遙遠歷史裡的名字,而是曾在這條街上、這棟房子裡生活的街坊鄰居。很多猶太人的後代日後都是靠著這些紀念磚來追撫與懷念先人」,漢斯說。
● 與歷史一同發展的多元交通工具
一路上漢斯也分析了各種阿姆斯特丹交通工具。從路旁「廢棄腳踏車」之後會由政府集中、公開拍賣或者送到弱勢地區,賦予第二生命開始,他說「Bakfiets」是一種前面有一個黑色座艙的三輪車,「這是阿姆斯特丹的家庭車。爸爸媽媽放孩子或者是寵物,也可以當買菜車」。另外一種叫「Canta」的迷你小車,是為老人與行動不便者設計的迷你電動車,「你不用駕照,不用找停車格,只要有腳踏車道就能開」。
運河旁滿滿的船屋,他說其實可分為三種類型,共同構成了阿姆斯特丹的「水上生活」風景。第一種是「傳統貨船改裝屋」,這類船屋多為20世紀初期的鋼製或木製運輸船,原用於運河運輸煤炭、穀物或建材,退役後被改裝成住宅,充滿懷舊氣息。
第二種是「戰後木屋型船屋」,二戰後阿姆斯特丹住宅短缺,政府臨時允許居民把退役船體改造成住家船屋。這類型多位於木造或鋼底平台上,外觀像房子但漂浮於水上。通常白色或灰色外牆。
第三種算是「現代漂浮屋」,多以混凝土浮筒為基底,結構穩定、不隨水位起伏。大量玻璃立面、屋頂花園、地暖與環保設計,幾乎就是高端的水上別墅。
● 街坊咖啡館的溫暖
終於,漢斯帶我們走進轉角的咖啡館,「來吧,」他笑著說,「該是時候取暖了。」走完導覽行程的旅客們開心地入座品嚐熱荷蘭煎餅配熱咖啡,份外覺得甜美溫暖,還抽空跟鄰桌客人帶來的靈巧大黃狗玩耍。
窗外的運河依然緩緩流動,聽了一上午的建築人文歷史,這一刻,大家似乎不再只是觀光客,彷彿也融入了這座城市中。
如果你想去:
Avalon河輪:(02)25115996
Line id: @900trjeq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