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輪系列一/正是時候玩河輪 深入城中心 體驗慢生活

聯合新聞網 記者錢欽青/專題報導

● 河輪的歷史與起源:從蒸汽船到現代優雅旅程

從旅遊史來看,其實「河輪(River Cruise)」比「郵輪(Ocean Cruise)」還要更早誕生。

19世紀初,工業革命帶來了蒸汽動力的奇蹟。從紐約哈德遜河到歐洲萊茵河與多瑙河,紛紛出現蒸汽動力船,最初是貨物與郵件運輸的工具,但隨著旅客需求增加,逐漸演變為「兼具觀光與交通」的優雅旅行方式。1830~1850年代,「沿萊茵河航行」已成為維多利亞時期貴族的風尚。人們在船上啜飲香檳、遠眺古堡遺跡,那份結合科技、浪漫與文化的風景,正是現代河輪的雛形。

河輪是一座「會移動的精品旅館」。圖/Avalon河輪官方提供

河輪之旅沿途美景。圖/記者錢欽青攝影

而現代意義的「郵輪」要到1891年德國推出「Augusta Victoria號」,才出現以「觀光」為目的航行。

20世紀後,鐵路與公路的興起一度讓河運沉寂。但二戰後的歐洲重建,河道整治與內陸航運的復甦,為河輪旅遊注入新生命。尤其1992年「萊茵–多瑙運河」全線通航,從北海到黑海的3,500公里河流航線連成一體。自此,河輪從交通工具轉化為「流動的生活藝術」。多家河輪品牌誕生,河輪旅行逐漸走向精緻化,不以奢華取勝,而以時間、空間與體驗的質地為美。

河輪旅行的意義:「在移動中安住,在緩慢裡發現」。圖/Avalon河輪官方提供

● 河輪與郵輪的差別:節奏與距離

郵輪象徵跨洲遠行與壯闊探勘,河輪則代表內陸文明的溫柔流動。郵輪是一種「以海為主角」的旅行,而河輪則讓「陸地」回到舞台中央。

郵輪多半在夜間航行,白天靠港,因為量體大,旅客必須花較多時間在等待上下船的接駁、安檢與交通。每一站的停留往往只有數小時,行程較緊湊。

河輪則不追求速度,而是擁抱緩慢。船身細長、乘客不多,國際名廚江振誠說「有時慢得連岸邊的單車都比你快」。但正因如此,你能在最貼近陸地的距離,細看歐洲的河岸風景:葡萄園、鐘塔、古堡、牧場與村莊,一幕幕如電影畫面般在眼前流動。

搭乘河輪旅行,下船漫步欣賞沿途景致。圖/記者錢欽青攝影

河輪之旅沿途美景。圖/記者錢欽青攝影

河輪之旅沿途美景。圖/記者錢欽青攝影

● 深入城市核心的旅程

郵輪通常停靠在遠離市區的海港,而河輪的停泊點卻常常就在城市中心。這是因為過去歐洲的河道原為貨運要道,每一個河港都連結著城市的集散地。你醒來推開窗,就有機會看見中世紀的廣場與鐘樓;「傍晚泡在甲板泳池中,夕陽正落在古堡石牆上」,江振誠回顧。

有人形容,河輪是一座「會移動的精品旅館」。生活作家葉怡蘭分享:「你只需打開一次行李,將衣物整齊掛好,家具按照你的喜好調整擺放,接下來的每一晚都能舒適入眠」。

江振誠分享他的南法河輪包船故事:「白天船行幾個小時,午後靠岸,隨時可以下船漫步進入村落,逛市集、買蘆筍或五顏六色的番茄,再交給船上的廚師,當做晚餐」。這種「旅人自在享用從產地到餐桌食物」的感覺,是任何海上郵輪都給不了的。

品嘗當地美食是旅遊不可或缺的樂趣。圖/記者錢欽青攝影

河輪旅行更貼近地方,融入在地生活。圖/記者錢欽青攝影

搭乘河輪旅行,下船漫步欣賞沿途景致。圖/記者錢欽青攝影

● 夜泊與晨光之美

葉怡蘭回顧自己在中南半島的河輪經驗:河輪多半在夜裡停泊,避免打擾河岸居民,也去掉夜航的危險。清晨醒來,你聽見村莊的犬吠、公雞啼鳴、寺院鐘聲,感覺自己彷彿真的住進了當地的生活。

與此相對,郵輪則多在夜間行駛、白日靠岸,旅人醒來面對的是新的港口與等待登岸的隊伍。

河輪之旅夜泊與晨光之美。圖/記者錢欽青攝影

河輪之旅夜泊與晨光之美。圖/記者錢欽青攝影

河輪之旅沿途美景。圖/記者錢欽青攝影

● 一種與世界緩慢相遇的方式

郵輪是從海上俯瞰世界的雄圖;河輪則是與土地同行的親密。當你安坐在船上,看著河流緩緩前行、兩岸風景不斷變換,時間也跟著慢下來。你不再趕路,而是「讓風景來找你」。

這正是河輪旅行的意義「在移動中安住,在緩慢裡發現」。河流是人類文明的起點,沿著河而行,在一次又一次的靠岸中,重新邂逅城市、發掘世界的美好。

河輪是一座「會移動的精品旅館」。圖/Avalon河輪官方提供

河輪套房內部設施。圖/Avalon河輪官方提供

河輪則不追求速度,而是擁抱緩慢。圖/Avalon河輪官方提供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