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無外 董陽孜「讀衣V」傾聽靈魂與遠古的深邃迴聲
台灣當代藝術家董陽孜自2016年發起「讀衣」計畫,帶來文字藝術與服裝設計的多次實驗性對話。計劃中的「讀」,不僅為符碼解析的「讀」取意念,同時引領觀賞者解「讀」服裝、結構與文化的種種可能。活動在今年邁向第五屆,由董陽孜與共同策展人暨創意總監馮亞敏聯同陳劭彥、周裕穎、蔡宜芬、詹朴、齊振涵五位服裝設計師,從讀衣中領受文字藝術的魅力,也從「至大無外」的精神,傾聽來自靈魂與遠古的深邃迴聲。
董陽孜先提到過去策展內容,例如第三次展出她用22種方法寫了「無」,第四次則用「滴翠」、「荷淨」、「月華」、「寒松」四個詞彙以代表四季。她並提到:文字不僅有功能性、也有藝術性,「如果只會應用而不講究藝術性,太可惜了。」共同策展人暨創意總監馮亞敏則認為,語言文字是最輕便的裝備,在血液裡也在日常中。她點出時尚的「至小」就是個人的穿衣戴帽、每一個單品都是個人選擇,「至大」,時尚則為社會發展的分類項目,它所涉及的是創意跟商業,是龐大供應鏈的社會演進史,而董老師非常勇敢,用力將時尚產業以藝術拉抬呈現。
本次參展五位設計師中,陳劭彥和周裕穎都已連續五屆參加,並分別自董陽孜的「山」、「逍遙」延伸詮釋。陳劭彥運用大小不一的山形延伸出服裝輪廓,將半透明布料上的「點」、墨暈層次的「線」化為流水、星辰與生態;周裕穎則以二手回收之舊皮衣、丹寧外套、拋棄式雨衣再用上熱融膠、杜邦紙、蓄光塗料,將莊子逍遙遊的「遊」字強化,透過服裝呈現出「遊覽、遊戲、遊玩、遊樂」的態度。
三度參與讀衣的詹朴則拉高時間維度、並一口氣推出七套作品,將「湍流(Turbulence)」視作時間長河的單一波段變化。他更為本次企劃開發全新緹花,以紗線感受並詮釋「湍流」線條的弧線與濃淡,而這些從書法挪用開發而來的圖案,有機會發展成龐大的系統並應用在不同單品,這個主題最初想法是用水墨線條之美,可以記住、運用,可以有更多跨界結合,希望這一切都只是轉折、可以繼續蔓延,而「也許我們只是在途中而已」。
活動將從2021年5月8日(周六)起,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紅磚區西一和西二館展出,每日時間從早上11點至晚上7點、免費參觀,直至5月23日(周日)。活動期間每逢周末六、日,更邀請跨領域名家,由設計、文化、時尚、教育、商業等五種面相切入,舉辦合計六場的文字與藝術的跨界對談,講座將於華山文創園區紅磚區西二館進行,時間則為下午三點至四點。團團創新社並以此活動為文本,邀請「霧室」操刀裝幀設計,推出「讀衣」專書,每本定價2,200元,將於5月17日起正式發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