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經典!朱莉亞·加納復刻「瑪麗·安東尼」比拼克絲汀·鄧斯特經典王后

udnSTYLE 劉小川
同樣化身瑪麗·安東尼王后,一位在電影場景中呼吸、一位在伸展台上瞬間發光。圖/IMDb、微博

同樣化身瑪麗·安東尼王后,一位在電影場景中呼吸、一位在伸展台上瞬間發光:克絲汀·鄧斯特與朱莉亞·加納演繹的,是兩種時代氣質的投影。她們穿著相似的洛可可輪廓;緊身胸衣、籃骨裙、粉末假髮;卻指向截然不同的靈魂溫度與視覺敘事。

在電影場景中瑪麗·安東尼王后由克絲汀·鄧斯特飾演。圖/IMDb

紅毯上演繹著瑪麗·安東尼王后朱莉亞·加納。圖/微博

鄧斯特在蘇菲亞·柯波拉的《瑪麗·安東尼》裡,是一位被鏡頭細讀的生命個體。電影以18世紀凡爾賽為背景,卻用80年代新浪潮與後龐克的節拍(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New Order、The Cure、Bow Wow Wow)做心跳,夾以維瓦爾第、拉莫、斯卡拉蒂的古典線條,形成甜膩與蒼涼並置的時代錯置。鄧斯特的王后像棉花糖色調下的青春:天真、好奇、被禮制擠壓又渴望自我,她的服裝像第二層皮膚,承載著成長、盲點與「凡爾賽的殞落」的重量。

鄧斯特的王后像棉花糖色調下的青春。圖/IMDb

加納的王后則是被當代文化再製的符碼。圖/微博

加納在Vogue World好萊塢盛典上,則將王后化為一個高度濃縮的時尚符號。她復刻同樣的王室裝束,卻以更銳利的眼神與身段投射現代女性的自覺與反叛;帶著「創造安娜」中那份精明、機敏與遊戲規則外的自信。伸展台的時間是瞬間的,她的瑪麗不是一段悲劇長篇,而是一個具有觀念性的姿態:有點戲謔、有點冷峻,像把權力當作道具,也把凝視反彈回觀眾。

鄧斯特在蘇菲亞·柯波拉的《瑪麗·安東尼》裡,是一位被鏡頭細讀的生命個體。圖/IMDb

同一位王后,在不同媒介與語境中,折射出兩個時代對女性、權力與華麗的不同答案。圖/微博

因此,雖然衣裝相似,鄧斯特的王后更像被歷史吞吐的個人;加納的王后則是被當代文化再製的符碼。前者以敘事與配樂的對位,讓人同情她的困境與軟弱;後者以造型與態度的對位,放大她的形象與能量。前者穿衣,是被體制塑形;後者穿衣,是以風格主宰目光。一位讓我們理解「人如何成為象徵」,另一位提醒我們「象徵如何被重新定義」。同一位王后,在不同媒介與語境中,折射出兩個時代對女性、權力與華麗的不同答案。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