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物/正靜清圓 40年茶人周渝 一葉一宇宙
莊子說的「無何有之鄉」,被紫藤廬創辦人周渝借來形容茶的境界。太博大精深?那就喝茶吧,茶自然會帶出一整個新世界,在正、靜、清之後,得到圓滿。這是周渝「一葉一宇宙」與「正靜清圓」的茶道理。
一葉一宇宙
周渝從茶罐裡挑出一葉茶,置放在電子秤上。0.16克,就是一葉、在大碗裡更顯得稀有的一葉茶,雖是30幾年的老凍頂,但未經撿枝,顯得粗手大腳。這樣喝,有味道嗎?
這個疑問,在周渝近年到大陸推廣茶理念時,總是被挑戰。但他也總是變魔法一樣,要參加者自帶一個碗來,愈樸素愈好,然後他就挑0.15克以上的茶,一葉或對開的兩片茶葉,放進去,熱水一沖,答案自來,「每個人喝到之後,都身體發軟、手腳有氣了。我要他們閉著眼睛去想像,原來茶是這麼美的。」
「我覺得茶的世界、茶的藝術,要從茶葉本身展開去想像,不是把茶放在規範裡。」周渝觀察,很多人擺茶席,但泡茶技術不夠、更不懂得欣賞茶,「太注重喝茶的形式,而忘掉茶的本質。」
周渝喜歡茶,又接受文人傳統、道的傳統,喜歡淡而遠的茶,也就是「入口淡、後韻久」,因而能拉開一個想像的空間。他就是要提倡這種回歸茶本質的欣賞。
周渝最早試「一葉一宇宙」喝法,用的是雲南大樹茶,「只要用自然生態或野放茶都好,否則一般的茶,若只有一葉,根本喝不到能量。」
周渝形容,注水時要對著茶葉沖,看著茶葉開展,水轉熱氣,彷彿出現太極圖。此時,先聞到水氣,好像「無極世界」,沒什麼東西,再來是香氣,就是「一」,「道生一,就是太極之境」,喝入口,生津,氣是陽、津是陰,這是「太極生陰陽」,是東方的哲理,「喝茶就是在體會整個大自然的奧秘,這就是『一葉一宇宙』的來源。」
「一般泡一壺茶可能要用到7、8克,我用0.15克就讓你整個身體都嘗到氣、甘美,這就是野放茶的厲害。」周渝說:「好茶一片葉子就可以回沖多次,這就是身體和心神的療癒。」
周渝到大陸推廣「一葉一宇宙」或野放茶,只送不賣,要人體會、懂得好茶之美,「我是充滿熱誠要推動,不是為了賣茶而來。」
正靜清圓
除了「一葉一宇宙」,周渝還有一套「正靜清圓」的哲學,但這其實也是喝茶的過程。
他示範,喝茶時,正對著面前每樣茶器,將每個茶器當作有生命、有美感的獨立品,而不是工具而已,如此,就從「正」進到「靜」,正是茶道「入靜」的法門。
周渝抿了一口茶。喝了茶,身體就清了,最後就得到圓,除了「圓融」、「圓滿」的意思外,喝茶有三個圈:茶壺、周邊的人、以及周邊的環境。無處不圓。
樸拙茶器
小茶室裡擺不了大桌子,周渝就喜歡大家圍著小桌子而坐,再放一塊布「素方」,形成「天圓地方」。「素方」這名詞,周渝創的,也是他捨棄傳統「老人茶」印象的茶器代表。
周渝說,台灣的茶主要來自閩南潮汕,通常就是傳統老人茶的做法,要擺出好大一整套茶具。當年紫藤廬開幕時,市面上的茶盤只有不鏽鋼和塑膠兩種材質,他用了兩、三個月就受不了,除了材質問題外,也不滿意東西都堆在前面,擋住了溝通的視線。
「日韓煎茶道就是在地上鋪塊布,我就想,也來搞塊布好了。」周渝就弄了素方,樸素的方形布,「因為茶器都是圓的,方代表正與秩序,我覺得,鋪了這塊布,人就正了。所以我這些並不是哲學形成的,而是從生活裡面產生的。」
一塊素方,襯托出壺與蔡曉芳燒製的碗,「我很喜歡民窯的盤子疊燒時的這一圈,不上釉。」他摩娑著盤子上裸著無釉的部位,那正是老器的迷人之處。
周渝愛老物件,茶器多半是老東西,有些是民國70年代到光華商場從一疊疊舊物中掏出來的,甚至有遠至宋代、清代的杯,當年他不過幾百元就能買回家,「主張用樸著的東西,不要太漂亮,重點在茶,樸拙的東西是最耐看了。」
自爆外號曾被稱為「老和尚」,周渝拿出一只清朝的具輪珠壺,樣子就像老和尚,放在「壺承」上,「以前叫做『茶船』,但我覺得只是放一個壺,就改個名字。」除了「壺承」之外,「勻杯」也是周渝所創,變成茶界共識,與杯托、水盂等並用。
杯子重點是就口要舒服,杯緣要有點厚度,喝下去會很潤,集中注意力在茶湯入口滑下去,好像只有茶,感覺不到杯。他的幾只德化杯都有150年左右的歷史,民窯出品,自在畫風不同於過度精緻而失去生命味的官窯,更深得周渝之心,「太精緻的我都不喜歡。做人也是要像杯子這樣,曖曖內含光。」
古件多,周渝隨手拿出的碗,不懂的只見到樸拙粗厚,懂的就知道這樣的「殘」正是宋代天目碗的高明之處。他說:「以前很便宜,後來我在大陸講『一葉一宇宙』,因為這種碗的燒製溫度比較高,所以喝茶的口感特別好,結果大家就去搶這個東西,就貴了起來。」
他手上拿的一只「油滴」,碗體頗大,可見燒製技術更困難,曾有日本抹茶道高人來求碗而不得。周渝笑說:「莊子說奇人,我說奇碗。長得怪裡怪氣,泡茶特別好喝。」
裝普洱的瓶子是明朝的,老物裝老普洱正適合,一般台灣茶放進來,茶氣就會散掉。周渝還收集越窯,但也有不知名的近代之物,例如一只陶瓷小狗,光華商場買的,大概30年了,拿來放茶匙剛好。
茶人下一步 寫出40年心得
周渝最難忘的一款茶,不是多麼名貴難得的茶,還是感覺的回味。那是他大學剛畢業的事,和朋友去爬山迷了路,大家又累又渴,發現一處農家,好心農家主人拿了大鐵壺燒粗茶,一人一碗,入喉就解了夏日的渴與熱。
如此唯心的經驗,一直在周渝的茶道理論中。他這麼多年浸淫其中,更能體會「茶,從土壤開始,到高度的生活藝術,可以是哲學、形而上的美學,也可以包括農業、生活、藝術在內」。
但他很遺憾大家常過度講究茶的器皿而忽略其他,於是周渝自認「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寫,從形而下到形而上連成一貫,起到一個高度和深度」。
古有「陸羽茶經」,周渝也淬煉40年茶人資歷,要寫出心得,就從土壤講起,土壤才是茶文化的根基,再講到傳統的天人關係、生活、美學,以及人格。
在茶湯氤氳出太極的氣漩中,老和尚一般的周渝,氣定神閒地吐哺出他的茶禪。
➤優人物-周渝
http://p.udn.com.tw/upf/2018_upeople/0409/
留言